美术课对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2 07:13:09

美术课对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刘乐 单位:江西省金溪县第一中学

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在生活中的影响越发显现。艺术设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孩子们去感受生活,领悟美的真谛,从而提高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美术技能及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图像、符号、条码在社会中广泛使用,并在许多时候取代了文字,以直观、易懂、快捷的特点,将最新信息快速传播。因此,在这样一种全新的读屏和观屏时代,美术教育的作用在人类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美术教育作为完整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而美术设计则是美术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美术设计

美术设计是一种构想或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想或计划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换言之,美术设计就是把设计师的想法具体化。它的目的在于消除不符合人类使用需要的因素,从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实用。美术设计主要包括平面设计、环艺、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戏剧美术设计、建筑设计等。美术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在现代生活中,美术设计不仅存在于展厅和博物馆,更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以汽车行业为例,过去对汽车的要求仅局限在汽车本身,而现今的汽车不但要求汽车本身的质量,而且对汽车的颜色、款式、性能等要求更人性化、个性化,美术设计的作用得到了强化。美术设计教育不是单纯教授“图画”、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学习者通过这一视觉教育的方式,学习在社会大环境中、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如何表达思想感情、认识事物。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体会视觉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在过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美术设计教育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尽管各类功能侧重不同,但都是以审美性实现其效用,都是通过审美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美术设计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创造力

研究者曾经对中美两国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圣诞节快到了,美术老师让小朋友们画一棵圣诞树。中国孩子画的圣诞树都很漂亮,而且都很相似。美国孩子画的圣诞树却“千奇百怪”,有的圣诞树是红的;有的树上坐着圣诞老人,圣诞老人手上捧着一大堆的巧克力……接着,在向小朋友们描绘了现实中圣诞树的样子之后,让孩子们再画一棵圣诞树。结果,每个美国孩子都画得都同上一幅不一样,而且画得也很漂亮;可中国孩子还是和开始时一样,画得很好,但是看不出来与上一幅图画有多大的区别。于是,有人认为,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具有创造力。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力呢?世界天才研究协会亚太理事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施建农提出的“创造性系统模型”认为,创造力应该被看成是智力活动的一种表现,是指使人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新组合和独特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形象,并通过一定的行为使之成为新产品的能力。它受到个体所在环境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个性,在本质上由创造性态度、创造和创造性产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组成,其核心是创造,它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习惯和创造性活动。在认识创造力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创造过程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通常,创造性思维应该包括这样几个要素: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细性、可行性以及指向性。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可以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别人不知道的新东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古代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同,学生是从社会中遴选出来,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能否成为合格的设计师,就与原先具有的基本创造力密切相关。许多学生并不了解专业,总把艺术设计理解成一种纯粹的技能,加上少儿时期的基本创造力未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致使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创造性元素,学生们只注重艺术设计的结果,而对设计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十分轻视。基本创造力是个人所拥有的未受外界压抑的原始创造能力,它是一个人的创造性品质,如好奇心、想象力、兴趣、自我表现等。它与学校内部美术教育所需要的专门创造力不同,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培养、保存与激发的,儿童时期已展现得十分充分,通常表现在与游戏或美术有关的活动中。人的基本创造力潜能基本相同,重要在于是否得到有效保存与激发,是成人后创造力丧失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基础。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是美术教育的两大目标。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是一般美术教育的目标,也是个人创造性品质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美术教师。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艺术设计教育或专业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在于其过程对创造力保存与激发所产生的影响,后者看重作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专业美术教育必定以基本创造力为基础,基本创造力强的孩子在专业美术教育中也同样具有创造力。长期以来,培养专业人才没有倍受重视和关注,而安心于一般美术教育事业者寥寥无几。没有对从事一般美术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就谈不上掌握保存与激发孩子们基本创造力的手段和理论知识。

三、美术设计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我国现代美术设计是从图案学与图案设计起步的。“图案”一词最早由日本引进,其内涵在中国一开始就缩敛为美学的装饰意义,成为产品表面的装饰或商业美术的装饰图案画。这种认识导致现代图案学研究和图案设计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广泛开展。一时间,许多美术专业学校设立了图案系科或图案课。曾看过这样一个事例:日本人把中国的瓷器加以精美包装,然后再运回中国,价格竟能翻上几倍;当VI、CI在国外早已是路人皆知的成熟玩意时,国人还沉醉于接到一些粗加工的订单而欢呼雀跃。如今,当我们明白设计的价值是成就和支撑一个品牌的关键时,当我们明白品牌竟可以超出几倍于商品自身的价值时,别人却已走得很远了。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走得是何等艰难。如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加注重设计领域发展的迫切性,设计意识的建立使国人幡然醒悟:为什么我们高质量的产品价格一直在低端徘徊,为什么我们的服装贴上他国的品牌价格才能提高?随着经济水平、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身边的衣食住行无不追求尽善尽美。因此现代美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让学生们了解这些,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水平,让他们知道现代美术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生产力。学生的基本创造力基本相当,美术教育的实际目标是让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无论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孩子们长大后,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用于生活和职业。无论一般的还是专业的美术教育,都承担着保存与激发创造力的重任,前者着重于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对象是广大人群,目的是形成每个人的创造性品质,提高人的素质;后者着重于美术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校专业院系的学生,目的是要培养出设计师和美术工作者。一个人不可能越过基本创造力凌空变成创造性的人才,专业中的创造动力是由基本创造力提供的,所以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基本创造力问题更为重要,它关系到专业人才的质量问题。因此,加大美术教育中对创造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在教学中确实需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任何一种创造都来自于人的思维。一堂好的设计课,首先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设计创造活动中,创造力具体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创造力的产生是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动机以及创造性人格四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领域技能,即个性在某领域中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应用的全部背景,在美术设计领域,主要是美术知识、技能,审美经验以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美术知识与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知识;二是美术设计中材料和工具操作等技巧性知识和技能。审美经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美的心理活动或审美意识。综合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策略,即学生在美术设计过程中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善于交流合作,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第二,创造技能,包括认知风格、有效工作方式及对启发产生新观念方法的了解等。在美术创造技能中,主体认知结构是开放性的,具有学习迁移能力,即能从不同的学习情景中概括共同的原理,形成良好认知风格,在新任务、新情景出现时能迅速解决问题。第三,创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或抑制创造活动的理由和基本态度。与领域技能和创造能力这些智力因素有所不同,在设计活动中没有情感、意志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它既是内因又是驱动力。第四,富有设计创造力的人应该具有以下行为或人格特征:①具有较高的智商,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流畅性;②具有良好的情商,具有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的独立性;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幽默感,自信而又有恒心的人。然而美术设计创造力的培养是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认为发明创造是少数人的事,那么创造力的培养也要成为面向少数尖子生的专利与特权。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第一,发明创造不可等同于创造力。发明创造是社会行为之一,而创造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能力与素质,它应是人类所普遍具备的心理能力,并不归某类人所特有,只有水平的差别,绝无具备与否的实质差别。第二,对于学生而言,只要是他们提出并超出其相应知识范围水平的东西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不能用教师的标准来衡量。

四、美术设计教育对中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呢?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因为美术设计的灵魂就是个性的张扬,需要的就是颠覆成见,在已有的旧元素中建立新的组合来表现差异。例如,酒瓶与游泳是两个常见的旧元素,但如果一个游泳池中漂浮的是美酒,将多么令人陶醉!把这两个旧元素组成新的元素,从而能在众多的广告设计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创造力。所以,转变教师自身的观念十分重要,教师要将美术设计创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实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由创设氛围。其次,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应与时俱进,学习、学习、再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初中美术课是学生进入艺术殿堂的起步阶段,其内容广泛,包括美术欣赏、素描及色彩绘画、设计三大类。美术设计课在初中美术课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它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审美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形式呆板、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教学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我主张积极开展适合中学生心理的、生动活泼的美术教学活动。例如,在浙教版八年级第16册《青春风采》一课中,其内容与服装设计专业有关。服装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被称为人的“第二皮肤”。服装的产生,首先是为了御寒、遮体的实用需要,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不断增加。中学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青春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的中学生对“美”的认识逐渐提高,他们不但懂得美,更懂得怎样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美,表达自己的个性。这节课中,我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引导他们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关于服装的各种问题,研究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在这堂课中,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设计服装的乐趣,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堂课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中,“道”不仅仅是艺道,“业”也不仅仅是艺业,“惑”也不仅是对艺术的困惑。学艺先修身,美术教育不仅应给予学生美的愉悦和启迪,而且应教会学生如何去创造———不仅创造艺术,而且创造生活,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他们懂得创造是人生中最壮丽的画卷。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促使美术教育进行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创新,我们中学美术教育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计算机美术设计采用网络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舞台美术设计的立意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