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

时间:2022-09-22 06:08:33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既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还要利用作文教学等手段,使人文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并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材;作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要发掘人文因素、渗透人文思想、把握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是知识与品德的主要培植地。一篇篇课文,或质朴、或优美、或清新、或幽默,通过挖掘出描摹叙述之中的蕴理或含情,能给学生以丰厚的精神给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还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感受到教材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小主人公在“我一时拿不定主意”的忐忑中和朋友的“别做胆小鬼”的声音中跟随小伙伴一起攀登悬崖,但由于自己从小就有病,母亲也总告诫他不要冒险,所以这次冒险让他难忘。跟随主人公我们仿佛听到他悬崖之上的啜泣,感受到他内心极度的恐惧,我们也看到了夜幕降临时其他小伙伴的讥讽和抛弃,看到了好朋友杰利的内心世界,更看到了父亲的耐心与鼓励。一步一步,主人公从开始的胆小到后来的自信,那是生命的体验,是一次价值不菲的人生旅行。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是一个人文素养教育的好机会、好平台。学习此文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掉,就解决了大困难。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的内容还有很多: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我们懂得珍爱生命,化有限生命为无限;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那紫色瀑布中读出自然给我们的启示,生命是打不垮的,生命的美就在那挣扎与拼搏中。《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等几篇文章启示我们为人类、为祖国而奋斗,大目标、高理想,这才是人生之根本。

初中的语文课堂是生活的大舞台,那里有对生命的拷问,也有理想的树立、信念的追求,更有亲友情、师长谊,以及如何为人处事等等。

在《羚羊木雕》中“我”的无奈,月光的清冷,手中紧握的小藏刀,孩子的世界,友谊的见证,孩子们在这样的文章中思考友谊,对友谊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我们不但认识了文学大家平凡而又坚强、充满智慧的母亲,我们更理解了这位母亲对于孩子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傅雷家书》中那封封家书的背后其实是牵挂与期望,我们读懂了父母亲是我们最该敬和爱的人。《再塑生命》中改变了海伦・凯乐的一生,并给她的世界带来光明和快乐的沙利文老师和《藤野先生》中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都让学生感悟到师恩难忘。《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告诫人们敬业与乐业的关系和必要;《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启示我们实践、格物才能出真知,才是真正的知识;《香菱学诗》的苦学,《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都告诉我们,知识来源于勤奋。一篇篇课文的讲读使学生的心智受到一次次启迪,灵魂得到一次次净化,对人生有自己的感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对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但体现在教材教学中,也应体现在写作教学中。

利用作文课,教师可以O计各种各样的小活动,让学生感受爱并分享爱,感恩、自省、改变自己,共同成长。可以同桌或前后桌为一组,两个孩子对坐、闭目、微笑、全身放松,教师用语言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同桌,亲爱的同桌,有缘我们坐在一起。每天我们共同学习,课堂上经常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右手,耳边总是响起你流利的回答问题的声音。是你,经常耐心地为我答疑;是你,面对困难总是给我鼓励。教室里我们一起做卫生,运动场上我们齐心协力。”学生的头脑中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感情也会如潮水般涌来。这时让学生大声的说出同桌的五个优点,同桌间彼此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会串成串,他们会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感恩之情,感恩在那一刻就像一股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灵,他们的心灵得到洗濯,在此背景下以“同桌”为话题进行作文练习。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提炼素材,从身边的普通人和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发现闪光点,弘扬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知难而进、勇于担当的正能量。使人文素养的培植于“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

当学生的心扉被打开后,他们的灵感自然就被激活,奇迹自然会发生。优美的文字在他们的笔尖流淌,真挚的感情丰沛于心,工整规范的书写跃然纸上。抓住典型并适时鼓励,学生就会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假、大、空,但只要真正走进他们内心,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营造适当的情景,就能使作文教学变成轻松愉悦的过程。只有改变内在,才能影响外在,教育必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以及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对于继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文明、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人文素养之花一定会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绚丽绽放。

作者简介:胡素香(1968―),女,廊坊市广阳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上一篇:熔断机制在中国股票市场不适用性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追求“主体在场”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