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服务与汽车产业发展

时间:2022-09-22 04:59:59

汽车金融服务与汽车产业发展

汽车金融是促进汽车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金融产业。伴随着汽车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汽车金融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汽车金融在我国的兴起有其必然性和现实性。我国汽车金融面临的瓶颈制约需要采取各种对策加以解决。

经国务院批准,2004年10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并开始实施《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同期,中国人民银行配套出台的《个人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对汽车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运营方式包括车贷利率水平的制订等进行规范。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金融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助推器

汽车金融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汽车金融的含义

汽车金融是促进汽车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金融产业。主要指汽车有关的金融服务,包括在汽车销售、使用过程中,由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向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它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和对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等,是在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融通的方式、路径或者说是一个资金融通的基本框架,即资金在汽车领域是如何流动的,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流通渠道。①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汽车和汽车消费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球每年新旧车销售收入约1.3万亿美元,其中30%是现金销售,约70%有融资性安排,汽车金融产业规模很大,且已经比较成熟,年增长率在3%左右。

(二)汽车金融的产生

汽车金融服务的起源最初是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由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时开始出现的。它的出现引起了汽车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消费者购车支付方式由最初的全款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转变。这一转变虽然促进了销售,但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资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金融服务及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汽车制造商又开始通过汽车金融服务这个新的金融渠道,利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这一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公司载体形式,来解决在分期付款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从社会筹集资金。这样汽车金融服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

(三)汽车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汽车金融过去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一些银行推出过汽车金融服务,但还是处于探索阶段,随后即被取消。汽车金融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创阶段。自1995年上海汽车集团首次与国内金融机构联合推出汽车贷款消费以来,近10年的发展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

第一是2001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在该阶段金融机构基本上不从事汽车金融服务,因为购车人主要是公务用车者,私人购车很少,基本都是全额付款。建设银行于1998年宣布恢复汽车金融服务业务,这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不准介入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禁令正式解除。

第二是2001年到2003年上半年的迅速发展阶段。由于私人购车数量增加,也由于各商业银行大力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两种因素引发了汽车消费的大幅增长。截至2003年底,我国个人汽车信贷总额超过了2000亿元,在新增的私家车中有近1/3都是贷款购车。

第三是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8月的下滑阶段。从2000年到2004年上半年,我国汽车金融业的主要运作方式是由商业银行主导的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生产商和销售商到汽车消费者这样一种"四人转"模式。由于这种经营形式在制度安排上存在致命的缺陷,因此很难形成健全、有效的组织机制。由于车价不断降低,征信体系不健全,出现了大量坏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3年全国汽车贷款金额销售总约占40%,2004年初降到20%,7月份降到8.3%。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业进入了冬天。

第四阶段从2004年8月18日开始,中国汽车金融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和新版《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在沪开业,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

汽车金融业的作用与存在价值

(一)汽车金融的主要作用

第一,汽车金融起着调整国民经济运行中供需矛盾不平衡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金融在经济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其他消费信用一道,越来越被作为刺激消费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调节经济运行中供需不平衡矛盾,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手段。如果信用资金全部用于汽车生产信贷,而不用于汽车消费信贷,实际上就抑制了汽车的消费,不利于消费的增长,也最终不利于汽车生产的发展。

第二,汽车金融能够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人投资乘数效应。汽车工业的发展既依赖于很多产业部门,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汽车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就是通过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体现出来的。汽车工业是对相关产业带动力最强的部门之一。资料表明,汽车工业的增加值率显著低于整个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几个汽车业发达的发达国家中,汽车工业的预投入对主要相关服务业的预投入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后者占前者的比重约为30―80%。也就是说,汽车工业的一定投入可使主要相关服务业增加30―80%的投入。

在就业方面,汽车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大量的直接就业,也可以带动高比例的间接就业。据有关投入产出分析提供的资料,1997年,与汽车工业相关的主要上游产业的完全就业人数为273万人,与汽车工业直接就业人数之比为1.5倍; 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主要服务业的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726.5万人,与汽车工业直接就业人数之比高达9.52倍;因此,汽车产业间接就业高达1999.5万人,与直接就业之比达11.02倍之多。

第三,汽车金融对微观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汽车生产制造企业、汽车经销商、汽车消费者和汽车金融服务市场的作用上。对制造商而言,汽车金融是实现生产和销售资金分离的主要途径;对经销商而言,汽车金融则是现代汽车销售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对汽车机构而言,汽车金融是其扩大经营的有力依托;对消费者而言汽车金融是汽车消费的理想方式。

(二)汽车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现阶段,城镇居民已经基本解决了吃、穿和部分用的问题,正在向以提高住、行和生活质量水平为重点的阶段过渡。我国汽车工业从1953年开始起步,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中国汽车总销量达到454万辆,比2002年增长了40%,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销售国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汽车工业已跃升为我国工业第五大支柱行业。

第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水平与汽车普及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20个国家长达70年的考察期内,呈现出汽车拥有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上升而上升的普遍趋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轿车普及率达到每千人500辆(即平均每2人1辆轿车)左右时才有所减慢或回落,而汽车保有率则达到每千人700辆之后还在上升。人均收入水平与汽车拥有率变动关系有如下重要特点:1、与人均收入相联系的汽车拥有率,具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提高的趋势。在大体相同的人均收入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汽车拥有率略高于欧洲发达国家。2、汽车拥有率相对较低的国家,在人均收入上升的过程中汽车拥有率有加速上升的趋势。3、一个国家的汽车拥有率与该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程度有一定关系。

第二,是适应我国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未雨绸缪之举。专家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依照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我国未来的汽车保有量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一种是按国际经验的低限,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为7176万辆,如果将1999年我国汽车实际保有量作为增长的起点,则每年汽车保有量增长率应为15.6%。考虑到每年10%左右的汽车更新率水平,并忽略进出口的影响,则每年汽车产量增长率应为25.6%。照此计算,2000―2010年我国汽车生产总量应为1亿辆左右。另一种是按亚洲平均水平计算,到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1.2 亿辆,则每年汽车保有量增长率为21%左右。假定汽车更新率约10%,同时忽略进出口的影响,则每年汽车产量的增长率为31%左右。照此计算,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汽车增长总量约1.43亿辆。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瓶颈与对策

对于汽车金融来说,正面临着一个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因为消费贷款在发达国家的贷款总额里占到了30%到40%,美国更是达到了70%。而我国现在消费类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10%,而汽车消费贷款又只占到整个消费贷款里的不到10%,也就是不到整个银行贷款总额的1%,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另一方面,我国银行贷款的90%都贷给了国有企业和企业法人机构从事经营活动,存在很大风险性。

(一)汽车金融发展之四大瓶颈

目前主要有四方面因素阻碍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

首先就是社会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过高的坏账率。据金融系统的统计,到2004年6月底,银行汽车类消费贷款总额达到了1833亿,而据称其中车贷坏账达到了900亿。车贷紧缩之前,汽车消费贷款的坏账率可能就已经高达30%,最低有10%左右。而根据金融行业的经验来看,没有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可以承受这么高的坏账率。

第二是目前车市的价格体系不稳定抑制了汽车金融的发展。能源和原材料的涨价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的加快,导致了汽车售价的下降。在价格频繁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形成了一种不利的心理预期。在此心理下,如果价格的下跌幅度超过了汽车消费贷款的首付比重,那么就可能会有很多有还款能力的人也加入到逃废债务之列。

第三个原因是社会信用意识的缺乏。这是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人们长久以来缺乏诚信教育和社会倡导不足所造成的。目前我国存在着突出的信用缺失问题,个人征信体系和企业征信体系都不完备,这些在环境条件上限制了汽车金融业的发展。

第四是汽车金融政策的制约。2003年11月12日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2004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规定,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提供购车贷款业务,办理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和营运设备贷款、转让和出售汽车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为贷款购车提供担保,与购车融资活动相关的业务,以及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其它信贷业务。《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注册资金须达到5亿元人民币。这些规定在租赁业务、融资渠道、贷款利率、机构设置、注册资本金等方面限制了汽车金融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汽车金融业的主要思路

第一, 加快发展汽车产业。汽车金融业作为汽车产业的一个环节,首先是对汽车产业发展的依赖性,尤其是在汽车金融业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其次才是对汽车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前期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受挫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加快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是发展汽车金融业的基础与前提。

第二 ,银企合作,共谋发展

汽车金融业服务模式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对我国而言,首先应当是汽车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即打破银行独揽汽车金融市场的局面,促使专业化汽车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汽车金融公司的准入,不但以竞争性市场主体的增多达到促进银行业消费信贷服务品种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汽车金融公司放贷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和成本。随着专业汽车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同汽车金融公司合作共赢会成为近期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的主流形式。

第三, 健全社会和个人信用保障体系

汽车金融业是在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体制背景下发展壮大的,汽车消费信贷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社会和个人信用保障体系。所以,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征信体系、信用查询系统和信用评估体系,依据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培育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价中介机构,建立起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档案。集中有关信息,建立一个全社会共享的企业和个人资信系统。制定权威性和统一性兼备的个人信用制度评估标准,由信用评价机构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级。

上一篇:加快商品流通 改进交易模式 推进物流建设 下一篇: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