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后壁脓肿15例病案分析

时间:2022-09-22 04:20:05

咽后壁脓肿15例病案分析

[关键词] 脓肿;咽后壁

[中图分类号]R76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122-01

咽后壁脓肿系耳鼻喉科急症之一,处理不当可导致患者死亡。现将近些年来所收治的15例咽后壁脓肿病例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

15例咽后壁脓肿均为急性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男女之比约4.7∶1,而南京鼓楼医院报道其男女之比为1.2∶1[1],与我院颇有差异。

1.2 年龄(与国内文献报道稍有差异)

本组3岁以内9例,3~12岁3例,34岁、45岁、62岁各1例,所占分别百分比为60%、20%、20%。

1.3 病因分类

外伤性咽后壁脓肿3例,占病人总数20%,系鸭骨1例、鱼骨2例,患者都因刺伤咽后壁导致感染所致,且均发生在夏季。

急性感染后所致的咽后壁脓肿12例,占病人总数80%,患者均先发热,颌、颈淋巴结肿大,而后发生咽后壁脓肿。

1.4 临床表现

15例患者就诊的时间为发病后2~20 d,均有不同程度的咽痛,吞咽困难及发热。其中10例有不同程度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和语音不清,颈活动障碍,颈侧或颌下肿胀。有13例位于口咽部,2例位于下咽部。入院时血象化验:白细胞总数普遍增达20.0×109/L,最高者达40.0×109/L,中性粒细胞大多数超过80%,5例婴幼儿在正常范围或偏低。

2 治疗

15例患者中,3例有Ⅲ度吸气性呼吸困难,即行气管切开,及时解决缺氧这一主要矛盾。随之根据患者年龄、肿块的大小与位置经口腔反复穿刺或切开排脓。脓量最多者达126 ml,最少者1.5 ml,同时给予大量的抗菌素控制感染,维持水与电解质的平衡。15例患者中13例治愈,治愈率为86.7%;1例转上级医院;1例死亡。后两者均为下咽部咽后壁脓肿。

3 讨论

3.1 好发部位

咽后壁脓肿发生在咽后间隙中,即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上达颅底,下至上纵隔,正中缝将其分为左右咽后间隙。解剖的因素就决定了该脓肿的局限部位,因而根据病史及检查(包括X线检查)确诊并不难。临床所见病例多为婴幼儿患者,其原因与婴幼儿咽特殊解剖结构有关,左右侧咽后间隙有3~8个淋巴结(该淋巴结3~5岁以后逐渐萎缩消失),收集口咽、鼻腔、耳咽管、中耳腔等区域的淋巴液,这些部位的炎症很容易导致咽后淋巴结的化脓性病变,而形成咽后壁脓肿。

3.2 处理与预后

咽后壁脓肿确诊后即行手术治疗。本文临床所见15例患者,均在咽后壁隆起处试穿刺有脓而进行反复穿刺(未超过4次),有1例穿刺一次而治愈,或切开排脓。所采取的视病人的病况而定,取坐位或仰卧头低位,后者可避免脓腔的突然破裂而发生窒息(电动吸引器备旁,随时准备吸脓液)。1例死亡患者,系下咽部咽后壁脓肿,发病16 d入院,住院仅18 h,经多方抢救无效死于严重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重度失水酸中毒”。由此可见咽后壁脓肿出现的并发症是严重的,是不可忽视的。

3.3 季节分布

分析15例患者中10例发生于冬春季节,似以冬春季节发病为多,文献也有同样报道。但本文及文献均未收集到冬季发病资料,故本病发病率是否存在季节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萧轼之.咽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14-220.

[2]姜泗长,易自翔.耳鼻咽喉科学[M]. 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55.

(收稿日期:2007-06-19)

上一篇:中医要发展 创新技术是关键 下一篇:血清HGF、LDL联检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