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罗马帝国挽歌的爱德华·吉本

时间:2022-09-22 02:52:03

“伟大属于罗马”,罗马帝国的荣耀牢牢地印在西方人的心灵深处。而记录其兴衰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以下简称《衰亡史》)纵横千年、内容丰富、行文恣肆,不仅令史家为之倾倒,亦令文人骚客为之忘倦,风行世界数百年而不衰。正是由于这部历史巨著,其作者爱德华吉本(1737-1794)成为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且跻身世界伟大的历史学家之列。

吉本的家乡在英国伦敦附近的普特奈镇。他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其母亲生有7个孩子,吉本为长,他的5个弟弟、一个妹妹先后夭折。吉本虽侥幸避开死神之吻,却难逃病魔纠缠,多次濒临死亡边缘。吉本10岁时,其母过世,之后由姑妈抚养,不幸的童年和多舛的命运磨砺了吉本的意志,培养了他坚强的性格。吉本从小就酷爱读书,求学孜孜不倦。他尤其对历史感兴趣,认为历史是智慧之源。到吉本14岁时,他已通读希罗多德、色诺芬、塔西佗等人的历史名著,为日后自己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5岁时,吉本以优异成绩进入英国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纪元。起初,他因进入名校学习深造而自豪,但一年之后,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成立于中世纪的牛津大学完全被庸俗的环境所包围,宗教气息浓厚,旨在培养虔诚的教徒。后来,吉本在彷徨之中改信天主教,此改宗在牛津大学引起轩然大波,他也因此遭致开除处分。

吉本离开牛津之后,被父亲送到瑞士,就学于加尔文教牧师巴维利奥,在此,他的人生之轨发生了重大转折。在洛桑学习期间,吉本遍访师友和图书馆,熟练地掌握了法文,广泛阅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等人的作品,还结识了法国启蒙思想大师伏尔泰,进一步研究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许多古典名著,学业日有精进。在瑞士求学一年半后,吉本又再度皈依基督教新教。吉本在瑞士还遇到了他的白雪公主苏珊・寇L小姐。在他眼中,该女子“博学而不卖弄,谈吐风趣,性情纯真,仪态优雅”,不仅美丽,而且聪慧,乃难得之佳人。然而,吉本的父亲却以该女子贫穷为由,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吉本孝敬其父,又无成婚的经济能力,只有痛苦不堪的选择放手。后来,苏珊小姐嫁于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尔,因相夫有方而享誉上层社会。数年后谈及这次恋情,吉本依然在无奈中无限唏嘘:“作为一个情人,我只能叹息;作为一个儿子,我只得服从。”这次恋情对吉本的影响极大,以致他抑郁不堪、终生未娶。

1764年,吉本初游意大利,亲临“露天博物馆”――古罗马废墟,大发思古幽情。从他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罗马留给他的印象:“我们在傍晚5时到达罗马城。从米尔威亚桥上,我陷入了一场古代的梦中,直到后来被关卡官员打断。”“我的个性不容易受到激动,而且我未感受到的激情,我一向不屑于伪装。然而,即使25年后的今天,我仍难以忘怀,也无法表达,我首次抵达永恒之城时,内心的强烈悸动。”“经过一夜的辗转难眠,我高睨阔步于废墟讲坛之上,刹那间,每个值得纪念的地点,罗慕路斯之踪迹,西塞罗之音容,凯撒倒地之状一一映入我眼帘。”对于一个古典爱好者来说,凭吊古罗马遗址是一场非常具有震撼力的接触。吉本在罗马滞留期间,又数次造访卡庇托山。卡庇托山是罗马遗址中最重要的一个山丘,因而也更具吸引力。在其自传中,吉本提到著述《衰亡史》的起因时说:“1764年10月15日黄昏时分,我伫立在卡庇托废墟之中,听到神殿传来赤足僧侣的晚祷声。我要为这座名城写一部书的想法开始酝酿成形,这部书曾让我着迷和几乎花了我生命中的20年光阴。”

做一个大型系统的部署,远非组装一台机器那样简单。起初,吉本对书的起迄和范围均不明晰,创作的艰辛令他数次欲放弃先前的研究成果。后来,随着思路的清晰和视野的开阔,他选定介乎枯燥的编年史和华丽的文告之间的文体,将整个罗马帝国作为研究对象。吉本的设计远超过先前的预设,以至后来他不无感慨地说:“我逐渐由期望到构思,从构思到计划,由计划到写作,哪里会想到最后完成6厚册,耗尽了我20年的岁月。”

吉本于1771年开始动笔构建其历史巨著。第一章三易其稿,第二、三章二易稿件,此后就以“均匀轻快的脚步前进”。1776年第一卷出版后,立即收到了轰动性效果。吉本后来在《自传》中回忆其畅销盛况时说:“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部著作的成功……第一版在几天内即告售罄;第二版与第三版亦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而书商的版权更两度遭到都柏林盗版商的入侵。我的书出现在每张桌子上,甚至几乎出现在每位仕女的梳妆台上。”《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之前吉本在英国默默无闻,故该书的面世令英国艺文界有惊艳之感,一些主要文学期刊竞相摘要刊登,以飨读者。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贺拉斯・沃波尔赞誉吉本的史著为“一部真正的经典之著”。英伦三岛的两大史学泰斗大卫・休莫和威廉・罗伯逊也对《衰亡史》大加推崇,令吉本深受鼓舞。

学界的认可给予了吉本继续创作的动力,1787年6月27日深夜,辛勤的吉本为他的煌煌巨著画上了句号。他在记述完成这一长篇巨著的心情时写道:“我搁下笔,在阳台和树木遮盖的走道上漫步徘徊着,从这里可以眺望到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空气是温馨的,天空是宁静的,月光的银辉洒在湖面上,大自然万籁俱寂,我掩饰不住首次如释重负以及由此可望成名而感到的欢欣,但是,我的自豪之情迅即消沉,不禁悲从心来。想着我业已同一个伴我多年的挚友诀别了,不管我的著作将来的命运如何,历史学家的生命必然是短暂和无常的。”翌年,吉本为之呕心沥血的《衰亡史》四、五、六卷同时出版,该著作的全部问世,博得了欧洲学术界的一片赞扬。亚当・斯密写信向他祝贺,称这部书使他可以列入当时欧洲文史书籍之首。吉本以近乎出世之心,全身心的经营自身独创的史学大厦,以20年的辛勤汗水浇铸荣耀之魅力光环。该书完成7年之后,吉本在伦敦逝世,终年仅57岁。

《衰亡史》全书六卷,作者在简要回顾公元98年至180年间罗马帝国的历史以后,着力著述了公元180年至1453年的史事。全书囊括了后期罗马帝国和整个拜占廷帝国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一千三百余年,范围涉及古代世界的三大洲,足可称为体大思精的通史之作。罗马帝国在18世纪的欧洲人眼中堪称一代盛世,吉本独具慧眼,选择盛世之衰亡为题,最易引起读者共鸣。吉本作为启蒙时代欧洲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虽然仅著述一部史书,但却为人类史学宝库增添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如古奇所言:“吉本的著作在古代世界与近代世界搭起了一座桥梁;它迄今仍是各民族的通衢大道;并在罗马帝国的其他建筑物都久已变成废墟之后,仍然屹立着”。

理性主义思潮弥漫于整个18世纪的西方知识界,吉本正是这一时代的产儿。他崇尚理性、自由与历史批判精神,无情的鞭挞罗马君主,对他们的残忍、迫害忠良和荒淫等丑事一一批判。即使如戴克里先、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之流的“明君”,他也毫不避讳他们的缺点,有时甚至称他们为“暴君”。吉本的理性主义批判精神更主要地表现在反对基督教上,以辛讽手法讥嘲基督徒。如他在《衰亡史》十五章所讲,基督徒“令瘸子走路,瞎子复明,病人痊愈,尸体复活,魔鬼遁迹,自然法则因此经常为了教会的利益而停摆”。吉本的作为在基督教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也遭致基督徒的诋毁,但他对此并不在意,否则,他会在后来的写作时写得温和一点。基督徒对吉本的书咬牙切齿,在听到吉本的死讯后,基督徒莫尔小姐高兴地说:“吉本的著作不知污染了多少灵魂,幸而上帝终于使他不再污染别人了”。

吉本借史学创作以自娱,以求批判与弘扬理性之用。但吉本深谙“无史学之真即无史学之用”的道理,论述严谨,绝不滥用历史。他非常重视古典史料的运用,从小就阅读和钻研过希腊文与拉丁文的古典原作。在下笔之前,吉本已遍览自奥古斯都至罗马诸帝时期的文献材料,并悉心研究古代文物,搜集古代货币,考证古代铭刻。他也重视17、18世纪史学家们所搜集的原始材料,并参照其他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他以如椽之笔,广征博引,详加考订。我国著名罗马史学者杨共乐教授曾对吉本所使用的大量材料做过认真的核对,发现吉本采用的材料皆有据可依,吉本的史学功底确实令人叹服。迄今为止,《衰亡史》依然是一部权威之作,学界常将之与李维、塔西佗和普鲁塔克等古典学者的著述相提并论,一再引征。

吉本在生前曾满怀希望地预言,《衰亡史》一书将有“一个未来的命运”。该著作确实在他身后为其赢得极大声誉。吉本建立在古典资料之上的生花妙笔使他的著作能够雅俗共赏,不仅令史家为之倾倒,而且可以令一般读者为之忘倦。《衰亡史》一书不仅摆在学者们的书斋里,而且也成为仕女们梳妆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如今,该著早已越出了英国的范围,被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中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上一篇:艺术殿堂梵蒂冈 下一篇:墨西哥也有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