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教育技术之玉 攻学生德育之顽石

时间:2022-09-22 02:20:12

以现代教育技术之玉 攻学生德育之顽石

多年来,德育的实效性差一直是困扰教育的一块顽石。如何实现德育工作的高效,使教学与德育相统一、学习与行为相统一,这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捷径—— 德育的“拿来主义”。

所谓德育的“拿来主义”,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现成”的教育材料经过教师的加工、组合、提炼后提供给学生,以直观的形式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受到教育,也就是以现代教育手段之玉,攻学生德育之顽石。

德育的“拿来主义”,之所以能够极大的提高德育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德育的“拿来主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生特点之一就是注意的不稳定性,而注意又是思维的基础,是受教育的开端。而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育以其先进的技术、崭新的模式,使教育教学具有图、文、声、情、动、乐并茂的特点,创造出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空间。这些教育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对教育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他们潜在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学生在环环紧扣的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使大脑在轻松愉快中自行达到思维高度活跃.。科学实践证明,人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0%左右,听觉获得的知识占11%,也就是说通过听、视觉手段的充分利用,对开发学生大脑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现代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刺激人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注意力长时间保持在教育材料上,为学生接受教育奠定了智力基础。

2. 德育教育手段能充分唤醒教育主体的自觉性 德育低效,究其原因,在于在德育这个最需要唤醒主体自觉的领域里,却无视学生的主体自觉,从而导致对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的轻视,导致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品德心理实际的背离,加剧了学生对德育的顽强的疏远性。①在德育方法选择与应用中,之所以要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因为道德与主体实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没有主体,没有主体的参与,便没有道德,而且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没有主体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②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抹杀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一种教育,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先认定一种道德规范,然后通过灌输的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并错误地认为只要将之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全盘信服和接受并会自觉地去行动,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志和创造精神。造成了德育效果的低下。

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够培育受教育者道德上的自觉、自律。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不仅希望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提高教育效果,更希望自己能亲自去操作、应用。特别是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 、计算机等已走进家庭,学生对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非常熟悉;再加上各种教育和练习软件的不断涌现,给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可能,这些都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根据自己认知结构、实际需要,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过程由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确立,其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内因是变化的决定因素,启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所产生的强烈的自我教育需求是任何外部因素很难诱发和达到的。

3. 现代教育手段是弥补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不足的重要途径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人格力量直接影响、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与道德行为的持久。但是由于教师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人生阅历、工作方法等等方面的差别,教师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教育技巧、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及教育时机的捕捉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德育的效果上就是德育效果的差异,就是育人质量的差异。这是客观现实。而弥补这一差异的有效途径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利用“现成”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这些内容经过他人的加工,其语言的丰富性、逻辑的严密性、手段的多样性、思想的深刻性、影响的长远性是大部分教师很难达到的。不必说现代教育手段能如何创设教育的情境,不必说现代教育手段能如何激发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也不必说现代教育手段能如何如何,单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将一些过去的、现在的美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背诵中接受教育这一点就是任何平淡的语言难以做到的——试想,一个沉浸在优秀范文中的学生,一个背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学生,一个吟咏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学生,他能不爱国、爱家?能不积极进取?能不心理健康吗?而这些如膏的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仍会长久的释放这它们的能量。——而这一效果,是那些空洞的说教能达到的吗?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仅仅是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工具,在教育这一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教师是工具的使用者,因此劳动者的作用是任何工具所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以身育人、以德育人更重要,不能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能提高德育效果而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对内容进行取舍、提炼、组织。德育的“拿来主义”拿来的毕竟是现成的内容,不一定适合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运用时应根据需要对内容进行加工使之实用,并提炼出其中内含的教育因素,使之升华并引导学生实践之。这正是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3)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防止其副作用。现代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德育效果也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促其健康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德育的“拿来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以现代教育技术之玉,攻学生德育之顽石的目的。

上一篇:自制教具在物理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