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时间:2022-09-22 02:15:5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是学生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笔者来谈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理想的阅读习惯的本质特征。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既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也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的三个方面。

二十一世纪是阅读的世纪,夸张一点说,不会阅读将成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我们常看到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而爱语文却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当属阅读和生活脱离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的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和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过去的作品的阅读发生有机联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要谈的是,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否则收获将项多在考卷上,甚至一无所获;为阅读;收获将在于阅读本身。吕叔汀认为阅读教学法的效果要在20年之后才能显现。阅读文本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限于书本。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老师家长的要求,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将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想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是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创造。

二、量变终至质变能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非实质训练。形成训练多了,学生会顿生厌烦,因为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反之,学生读得多了,他为了更多的获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自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阅读。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一句老话,指的是读书是要圈点批注作笔记,其功效卓然,自不待言。但是学生这一习惯的养成,确实需要教师的规范、约束与指导。此方面论述颇多,这里不必赘述。

然而,在目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做法偏离了阅读习惯的指向,表征与目的的定位,实属误区。突其根本,通常是教师或教材编者越俎代庖所致。此类越位现象主要表现为“预习提示”。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预习作业是这样布置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先阅读课前的重点难点提示和预习指导,在其中划出要点来之后再根据要点对课文进行预习。把阅读“课前提示”当作阅读过程中必要的第一步,这种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阅读课尤其是在教学课,精读课之前作一番预习,的确十分有必要。但是必须明确学生作预习的目的是什么。有很多东西是学生应当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任务,就不应当在参习中要求学生去做。有些东西应当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来呈现的东西,就不应当在预习中让学生看到庐山真面目。叶圣陶生先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形式在于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而不在于得到别人阅读作品的理解结果。然而,这个“结果”,我们通常却称之为标准答案。

如果这种预习要求是由学生提出,还能起到训练学生在一个语段中找关键词和要点的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果连这个找出要点的阅读过程都由老师代劳,那么这种做法的结果将是弊远大于利。

实际上,教材中课堂教学前阅读提示的功效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应于对学生做现成的阅读指导,更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将定论和盘托出。

上一篇:石碁古祠寻宗之旅 下一篇:“目标一导学一检测”三环智能课堂的探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