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规律 理解内涵

时间:2022-09-22 01:55:51

文章的主旨,又被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大意。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能断章取义,一定要综观全文,这样才能读懂并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状物类文章的情感内涵又有它的特殊性,状物类的文章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等写作手法。在这类文章中,作者常把自己的志向、情趣、理想、追求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等,表面上是写某一具体的物体,实际上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作者的个人之“志”、个人之“情”,常常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出来,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所以此类文章的思想内涵一般都是含蓄的、隐晦的,要想把握此类文章的主旨,就必须反复揣摩“物”的特点。

文章主旨的理解是状物类文章考查的重点,其考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状物类的文章中,往往有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或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或突出“物”的某个方面的特点,使文章主旨更加鲜明。

2.考查各种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妙用。表现手法中考查最多的是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修辞手法中考查最多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使用。总体来说,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妙用更有利于作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考查文章中重点词句的含意。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句子的含意包括意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意义主要指句子所蕴涵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作用则是句子对表达中心思想、情感所产生的效果。

4.表达方式的考查。在状物类文章中,作者往往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插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为它能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对读后感受和启示的考查。状物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所以我们要在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倾向后,应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感想。

1.着眼描写,体会特点。

以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状之物的特点,通过分析物的特点去捕捉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因为大多数状物类文章,并不仅仅是为了状物,而是为了抒发个人感受,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因此,在状物的时候,作者要么满怀喜爱赞颂之情,要么满怀痛恨厌恶之情,并根据自己对物的情感态度选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来对物进行描写。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描写,进而对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体现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意,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我们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作适当的补充、修改,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状物类文章的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语意委婉含蓄。所以在理解全文时,我们就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分析这些语句,而应该从多角度分析它蕴涵的哲理,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它暗含的感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它包含的深意。

3.表现手法,灵活运用。

在状物类文章中,衬托和对比的表现手法比较常见。衬托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两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对比则是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所以考查衬托的用法可以从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突出“物”的某个方面的特点、使主旨更加鲜明等方面去考虑,而对比的用法,则从情感的褒贬方面去考虑。

4.运用修辞,提升效果。

以写物来表达自己情感志向的文章,常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赏析类题目有一定的答题模式:第一步回答用了什么方法;即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方式;第二步回答表达了什么内容,即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或句子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情感、思想;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句,说明此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梅是一种精神背景

张佐香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梅花。

阳春三月,有关梅的消息触动我的心灵,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梅的气息。我连连于梦中置于梅林。

一日,我与友人去游南京梅花山。梅花山上游人如织。梅花品种繁多,花色纷呈,有淡红色的梅花重重叠叠地开满凌空的枝丫;有火红的梅花成簇地挂在低垂的细长的枝梢上;有些纤细的像垂柳一般的枝条上布满洁白的花儿。它们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地怒放着,一株连着一株,不断地怒放着。秀丽的身姿不时地拽住穿行于花树下赏梅的脚步。我屏息凝望着循时序逐渐缤纷的梅苞。火红的花瓣、淡红的花瓣、洁白的花瓣以其充沛的张力盛放着,仿佛将它体内贮藏已久的能量猝然释放出来似的,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此刻,我用心灵的耳朵凝神谛听,便是盈耳的花儿争着竞放的瑟瑟声,仿佛我的心里也开满了花。新颖的和风漾过梅花的面颊。梅花在金色的阳光中临风而舞,湛蓝的天空是它的幕景。鸟儿时而穿过,把畅快的乐曲跌落在梅林之中,能够捡拾到这乐音的,是一颗颗没有被世俗纷扰的纯净的心灵。

梅植根于中国文艺史的沃土里,已有千年。梅是有思想、有灵性的,它兼有诗人和哲人的气质。梅斑驳的枯干,曲虬的疏枝呈现一种百折不挠的傲气,一种铮骨凌寒的坚贞与豪迈。梅花凌寒缤纷开,只有枯干疏枝,不着一片绿叶,无需任何杂物的烘托,较之其他花树,梅是那样的高洁端庄,那样的神清骨秀,那样的幽雅超逸。它不以姿态媚人,而以气韵清人心,静人气,给人以思想的灵光。

梅的高洁、梅的神韵、梅的坚贞滋养了先哲诸贤的心灵。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以“驿外断桥边”的梅自许,宁可“零落成泥碾作尘”,也绝不向权贵卑躬屈膝。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则以种梅养鹤为人生乐趣。那横斜的疏枝浮动的幽香,映照出的正是他孤高圣洁的节操、淡泊超逸的情怀。中国革命领袖也曾经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梅花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叱咤风云,扭转乾坤。扬州的梅花岭上葬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与忠烈亘古相依相伴。它早已埋植在古贤人内心并外化为摄人的人格魅力。

站立于梅林中,仰望着云来云去的蓝天,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虔敬。如同虔敬天体、大地、河流、艺术、先贤圣哲一样,我虔敬每一株梅树、每一朵梅花。

梅是一种精神背景,定格在历史和心灵深处。

(选自《张佐香文集》)

1.“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梅花”,试分析本文这样开头的妙处。

2.本文语言极具表现力,请分析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妙处。

(1)秀丽的身姿不时地拽住穿行于花树下赏梅的脚步。

(2)鸟儿时而穿过,把畅快的乐曲跌落在梅林之中。

3.根据第四自然段,概括作者所描绘的梅的特点。

4.请你说说“梅是一种精神背景,定格在历史和心灵深处”的含意。

二、丁香结

宗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①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②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选自《小作家选刊》2009年第4期)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描绘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又分别从哪些角度刻画了丁香。

2.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3.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从画波浪线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5.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文章也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结合《雨巷》,谈谈为什么“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选自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

2.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

(选自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上一篇:节能环保 低碳生活 下一篇:我的妈妈 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