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化学优化教学过程中几种策略

时间:2022-09-22 12:15:09

浅析高中化学优化教学过程中几种策略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成熟完善,化学教学是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师生角色的转化,就是变“教化学”为“学化学”,树立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心理换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一、想学生之所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己发现的知识,教师就尽可能创造条件,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和思考。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及时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例如,在“苯的结构”教学中,学生在苯中加入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时居然不褪色;钠的活动性强于铜,却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这些“反常”的现象恰好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进行科学探究绝好素材。教师应及时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解决,这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想学生之所难,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所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一旦学生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发问。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设计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填空式教学”,而是让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教服从于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是其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问题提得好,或者说问题提到点子上,这正是学生思考有深度的表现。例如,pH值为10的NaCN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pH值为10的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的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但我们设置了几个小问题,如pH=10的NaOH溶液,OH-来源于什么? PH=10的NaCN溶液,OH-来源于什么?通过一层层的引导,学生的困难得以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三、想学生之所疑,让学生自己去操作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高明的教师会立即意识到这一点,断然采取措施,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在“苯酚”教学中,为了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苯酚,有些同学认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分液,有的同学认为加入浓溴水后过滤。在同学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我建议他们到实验室做一做,结果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学在溶有少量苯酚的苯溶液中滴加浓溴水时,怎么也得不到三溴苯酚沉淀。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提示在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浓溴水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入少量的苯,沉淀消失了!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三溴苯酚溶解在苯中了。这样,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既解决了学习上的疑难,又提高了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兴趣。

四、想学生之所乐,让学生自己去小结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高明的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小结,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把学过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化学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使学生深化认识,对化学学科本质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够系统、全面又正确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完了整个有机化学内容后,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以官能团为主线,以性质制法为桥梁,建立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使学生了解有机物虽然繁多,但它们是一个有机联合体,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横向思维得以训练,培养了思维的整体性和广阔性。这样,既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中获的成功的成就感。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人格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向更高层次的完整的人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教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培养学生以科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

上一篇:视图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下一篇:用我的真心换你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