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时间:2022-09-22 11:02:34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大多数教师不太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能读下去的层面,朗读不仅是通畅流利地读课文,还应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妙趣,求得一种愉悦的享受。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书声琅琅,然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却成了另外一番景象:难有机会听到朗读的声音,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半死不活的、毫无生气的、低沉的声音。在那冷冰冰、硬梆梆的声音里,找不到一丝半点的感情因素,课文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去,学生也走不进课文里边去,即学生朗读课文只是表面应付,走走过场。从教学的实际意义来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就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关注和探究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得失。

一、朗读教学的价值和功能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考虑,朗读具有不同于默读的显著特点。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在教学中,朗读往往被当做过渡环节、点缀或课内空余时间的填充手段,并未明确朗读的目的,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2.朗读方式不够多样化。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常采用齐读的方式,齐读时若哪个学生读得和大家不合拍,教师会对其进行批评,这压制了学生的朗读个性。有的教师让学生自读、分角色读,但学生读后不做指导或仅做简单笼统地指导。有的教师指名读,但总是指定几位读得好的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3.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一节课45分钟,要么根本不朗读,要么朗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朗读的时间大多被讲析、问答占用。笔者听课时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一遍课文,3分钟后,不管学生是否已读完,就武断地喊停,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课后笔者问他为何不让学生读完,他回答:“怕朗读占用的时间长了,课讲不完。”

4.朗读评价被淡化。朗读的音声性使它无法成为语文试卷上的考查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朗读评价。学生读完,老师简单概括的语言,如“好,读得不错!”“声音有点小!”等,成为仅有的一点朗读评价。

5.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性。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比较注重读音的指导,却忽略了如何调动内部情感、如何把握好文章基调等方面的指导。课堂上有时间就简单指导,无时间就不指导,而且教师的指导不够具体,学生收获不大。有的教师听学生朗读,虽然也模糊感到某些不足之处,却说不真切,更说不清原委,这就是缺乏朗读理论知识的结果。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1.加强朗读示范,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听录音或模仿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

2.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是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其次是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第三是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第四是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总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朗读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与讲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