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晓风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

时间:2022-09-22 10:43:24

浅析张晓风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

【摘 要】自古我国就强调“家”的重要性。家园、家乡、家国、家邦、家族,这一个个都强调了中华民族是以“家”为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些都告诉我们小到家大到国家都是需要我们的。这样我国的思想文学,乡愁文学就在文学这个领域里独树一帜。张晓风是台湾女作家,八岁离开家乡迁居台湾。但是这样并没有切断他对祖国家乡的怀恋,相反乡愁更浓。她用她细腻的笔触将乡愁诉诸笔端。

【关键词】乡愁;张晓风;细腻;文化乡愁;中国情结

中国由于古时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东朝大海,西面是茫茫的沙漠隔壁,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我们的祖先只能在内部大路上拓展生活,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模式养出了炎黄子孙对于“家”的概念的深度认识。人们在努力的把家、把家乡归结为一个单位。为国为家已经成为了我国从古代传到当代知识分子身上一个普遍的理念。那么,对于家乡的思念,恋家情结,对祖国的思念就成了中国文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由于近代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台湾在我们的历史上成为一个特殊的例子。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和大陆分隔开来使得去了台湾的大陆人一辈子都没能回到大陆。乡愁自然就成为了台湾文学很鲜明的一个文学特色了。台湾这些作家大部分都是从大陆迁过去的,而由于当时的政策形势,只能够对着大陆遥望而无法踏上他们日夜思念的故土,所以,乡愁文学很自然的就在台湾文学中发展起来了。把对故土的思念寄托在文字上。

张晓风的乡愁简直是浓的化不开,在她的眼里,“中国”是一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名字,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中国人朴实厚道,中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张晓风的文字里你无处不见她对中国深沉的爱,对故土无止境的思念。祖国大陆的一切她眼中都可以化作一切可以寄托思念的东西。

一、文学经典透思乡

张晓风毕业于中文系,而且还在大学里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她对故土思念至极,对于中华文化自然是有一种深沉的热爱,她的这份热爱,使得她比在大陆的人更能够深刻的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张晓风对于古诗词的化用简直是信手拈来,甚至是在古代汉语中不好学的音韵学她都有所研究,若不是出于热爱,哪里会有如此深厚的研究。

她的文章中,语句美的如同袅袅青烟,不敢触碰,害怕由于自己的一时鲁莽而破坏了青烟带给人的轻妙、若有若无的美感。其实在这些美感背后所能看到的全部都是张晓风对于祖国的深沉的爱和思念。

张晓风对于中国文化,以及在美学中的中国充满了一种诗意的向往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经典是处处可以成诗的。在她的《地泉一》和《地泉二》中处处提到的都是诗。在《尔雅》中,作者读尔雅时似乎是穿越到两千年之前,似乎当时的天地山川、花鸟鱼虫、日月星辰以及民风民情、古音古律和汉字都在书中被作者尽收眼底,这样的一览无余过后,独自品味剩下的独独是那一份那时的简单壮丽、洁白无瑕。就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和中华文明成长着,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

透过张横渠讲学的虎皮讲座,透过赵之谦那个全是鹤的梦,透过《尔雅》这样一本难以读懂的古书,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让张晓风放不下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故土的热爱。纵观古人的种种事迹,张晓风或是浅笑案前,或是沉沉低叹,都是将自己思乡爱国的情感寄托于这样的文化点评上,这样,她的乡愁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和慰藉。那也是她对于精神家园的一种归属感的表现。

二、儿子对母亲

张晓风很喜欢将自己对家乡对祖国大陆的那份感情化成是典故来向读者娓娓道来。在中国文学中,我国文人喜欢将祖国称作是自己的母亲。T.S艾略特说过“一个人的归宿是他自己的村庄。”而对于在台湾岛上的大陆游子来说,他们最终的归属感都是在大陆。所以乡愁文学在台湾文学中就显得特别的突出。

在《许士林的独白》中,张晓风以第一人称许士林的叙事视角来进行叙述,讲述了自己对娘亲,就是那个被压在雷峰塔下的白娘子的思念。在张晓风这个“许士林”的眼中,他的娘亲“血是温的,泪是烫的,我知道你的名字是‘母亲’”。①P84在他的眼中,母亲是井旁汲水的女子,是临水浣衣的女子,是窗下绣花的女子,是灯下纳鞋的老妇人。在这个“许士林”的眼中,娘的形象早已经化作世间千千万万的中国女子的形象存在在他的身边,所以是“娘,我每日不见你,却又每日见你”。但是在白娘子和许士林之间横亘着一座雷峰塔。塔顶是荒凉日光。没有“娘”的日子,春光和秋月都无奈逝去。似乎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同“娘”而一起关到了塔底。

张晓风八岁的时候就随着父母迁居台湾,对于故乡只是存在在模糊的回忆之中。这不正是符合了许士林幼年别母的情节么?与母亲分别的孩子,思念母亲自然是生命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张晓风笔下,许士林眼中的娘是美丽的,是痴情的,是善感的。法海的一个钵怎能罩得住母子情深?同样的,大陆和台湾岛之间的这湾水也阻隔不断身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对大陆的怀乡之情。“而即使身体,娘,他们也只能镇住少部分的你,而大部分的你却在我身上活着,是你的傲气塑成我的骨,是你的柔情流成我的血……娘……你仍在西湖,在千山万水间自在的观风望月并且读圣贤书,想天下事,与万千世人摩肩接踵”①p88。作者借许士林之口来说,虽然远离家乡,但是身在外的中国游子身上始终有着炎黄子孙的气节和风貌,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国的活体,虽然祖国母亲动弹不得,但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祖国母亲的眼,替她去看清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走她没有走过的路,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我们都能感到的是“母亲”那关切的目光和无私的爱。终究有一天,雷峰塔会倒掉化成飞散的泥土,台湾最终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

三、浓重的中国情结

在《乡愁石》中写到在“鹅库玛”度假的时候,站在海岸边,距离上海只有四百五十海里。但是却觉得比银河还要宽。站在异国寂凉的海岸眺望祖国大陆,心情可想而知。只能站在异国他乡摇摇眺望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乡愁!海边的七颗小石子看起来不如海边的贝壳漂亮美丽,但却让张晓风爱的如此深切,只因为他们躺在海滩上接受着来自中国海的浪头,来自上海的潮汐的雕琢,寄托着张晓风深深的爱国思乡的情感。张晓风同这七颗小石子的命运多少有些相同,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这七个小石子除了叫“乡愁石”还能有什么名字呢?

张晓风曾经说到“如果有人分析‘我’,其实也只有两种东西: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基督教’。”张晓风早就将“中国”、“爱国”等元素写进自己的血液里,写进生命里。读过张晓风的散文,不禁要思考,那些离开故土的人们从古典文化到乡音乡景都在不停的展现着故乡,展现着祖国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天天就立足于祖国大地,是否认认真真的研究过我们的故乡,是否真真切切的读懂了“中国”二字?

张晓风爱中国,她希望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凝聚在一起,再造我们国家历史上的辉煌和成就。她说“我渴望赢回的是故园的形象,是散在全世界有待像拼图一般聚拢来的中国。”在张晓风眼里,中国是她的唯一,她爱的,不仅仅是苦难中的中国,还是梦中的中国,有关于中国的一切都被张晓风深深的爱着。张晓风用自己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婉向世人缓缓的诉说着自己的怀乡爱国的感情。张晓风常常将这种情感诉诸笔端,她以饱满的感情,把笔端伸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肌肤纹理。她的爱国之情是由爱家逐步扩大到爱家乡,最后大到爱国爱民族,爱这个民族的一切。所以,张晓风那浓浓的乡愁把读者都融化了进去。让人感动,让人落泪!

注释:

①张晓风.从你美丽的流域[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上一篇:论伊莎贝尔的女儿心态 下一篇:透过人物塑造解读《拉格泰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