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人物塑造解读《拉格泰姆时代》

时间:2022-08-05 05:10:06

【前言】透过人物塑造解读《拉格泰姆时代》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除了对黑人和妇女给予了关注外,多克特罗还将眼光放在了另一个弱势群体上――移民。小说中爸爸这个人物的遭遇反映出的就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移民们艰难困苦的生活状况。与广大怀揣美国梦的移民一样,爸爸不畏艰辛,举家来到美国,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一片光明的...

透过人物塑造解读《拉格泰姆时代》

【摘 要】《拉格泰姆时代》作为美国小说家多克特罗的代表作,充分展示了其融虚构与事实于一体的独特写作模式。除此之外,小说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精湛的人物塑造功底。透过对边缘人群的大量关注,小说再现了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状况,反映了各阶层人民对动荡年代带来的变化的不同应对态度,体现了“直面困苦,积极应变”的主题。本文试从人物刻画方面来解读该小说。

【关键词】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人物塑造

多克特罗在《拉格泰姆时代》里的人物塑造可谓别具匠心,他不仅让历史名人与小说人物同台演出,在角色选择方面也独出心裁。除了设定三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家庭作为小说主人公外,多克特罗也对边缘人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描写他们的生存状况来多角度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经济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各种问题。而边缘人群更是饱受各种不公平待遇,这在书中主要体现于三个人物身上――科尔豪斯・沃克、爸爸以及埃玛・戈德曼。

科尔豪斯・沃克是一名黑人音乐家。这个过着令白人都羡慕的优越生活的年轻黑人拥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坚毅和自命不凡的气质” [3]112,因而常常遭到白人的反感与憎恨。在其和绿宝石岛消防队员的争执事件中,他不仅遭到了恶势力的讥讽嘲弄,也渐渐受到好心肠的母亲一家的埋怨排挤。由此可见,当时的美国社会种族歧视问题依旧严重。对于沃克这样一个强烈追求平等的黑人,社会所给予的不是帮助而是投以其偏见鄙夷的目光。此外,他在整个索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傲、执着与当时的社会观念强加给黑人的生存法则相违背、相冲突,致使他的坚持不但没有为他赢取应有的赔偿,反倒酿成了最终家破人亡的惨剧。沃克的例子也许不够典型,但却反映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的黑人所遭受的压迫与歧视,他们“饱受‘平等但隔离’政策之害” [1]109。

如果说沃克这个人物反应的是种族歧视问题,那么,多克特罗通过对戈德曼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则是想要透过她来折射当时日益高涨的女权主义运动,并借其呼喊来反映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社会中女性所处的地位。埃玛・戈德曼是历史上有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其激进的政治演讲和写作著称。在小说中,戈德曼则在挑战人物观念上起到关键作用,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她用女权主义思想对伊芙琳・内斯比特进行的劝诱上。戈德曼崇尚自由,主张从最基本的身体解放一直到自由。她反对女性为追求外表的光鲜而用紧身腹带来束缚身体的做法,并透过反问呼喊出女性在传统婚姻中所受的压抑:“难道你们这些社会主义者能够无视人类的一半所遭受的双重奴役?” [3]38 “难道我们的天赋仅仅在于生儿育女?” [3]39 此外,戈德曼还强调其自由、平等的观念:“要不是作为一个跟他平等的自由人,在爱情和自由中相互平等地给予或获取,我就不会跟任何男人睡觉” [3]41。从戈德曼的呼喊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妇女仍然受到男权统治社会的压迫:“事实上妇女不能够参加选举,不能爱她们想爱的人,不能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精神世界…她们什么都不能做啊!” [3]39

除了对黑人和妇女给予了关注外,多克特罗还将眼光放在了另一个弱势群体上――移民。小说中爸爸这个人物的遭遇反映出的就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移民们艰难困苦的生活状况。与广大怀揣美国梦的移民一样,爸爸不畏艰辛,举家来到美国,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一片光明的前景。然而,当一家三口抵达美国开展生活时,才意识到前行道路的坎坷崎岖:“警察不喜欢看见移民走过” [3]11;孩子的上学问题使得家里入不敷出;住房条件极其恶劣,“街上散发着粪便的臭味。” [3]12在这里,他们不仅会受到当地居民的欺侮,就连老移民也会对他们鄙夷生恨。爸爸本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拒绝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劳役。但是,在坚守自己的信仰却反倒屡遭挫折后,在妈妈受到而使其美国梦彻底粉碎后,爸爸选择了顺应时代潮流,融入了他先前所痛斥的资本主义社会。透过爸爸一家的遭遇折射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中移民们四面楚歌的境遇。在“危机四伏”的异国他乡,移民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这个现实问题而出卖自己的肉体及思想。

爸爸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出了当时美国移民们举步维艰的困苦生活,而其生活变迁也透露出小说的一个主题――直面困难,积极应变。这个主题主要体现在父亲和母亲这对夫妻所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变态度上。

在父亲离家去北极旅行这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家里却经历了相当巨大的改变:“父亲回到了新罗谢尔……发现妻子怀中抱着一个皮肤棕黑的婴儿” [3]77。除了家庭成员的增添外,家里装饰的布局也有了变化:“如今儿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书桌……最奇怪的是浴室中的镜子,它照出的却是一张憔悴的、胡子拉碴的面孔,一个被遗弃、无家可归的男子的面孔” [3]77。镜子在此处不仅起到了反射人像的作用,还给父亲提供了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而自省的结果却是让父亲沮丧难过,倍感痛苦。妻子在自己离家期间对家中事务的灵巧应对以及儿子的日渐成熟强壮这些在常人眼中可喜的变化不仅没让父亲感到一丝愉悦,反倒增添了他的落寞、疏离感,认为自己不被需要、受到排挤:“他在家中到处发现自己被撇在一边的迹象” [3]77。

与消极应对变化的父亲不同,母亲接受并欢迎改变。在父亲离家期间,母亲由一开始的失落消沉慢慢转变到后来的自立自强。在接管了家族生意后,母亲发觉这些事务并非如她以前所想的那样难以解决,相反,她对一切得心应手,不仅从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能,还因此从沉重的心情中解放出来。而对弃婴问题的从容面对则使母亲变得越发坚毅。当在自家花园中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时,母亲并非惧怕地将这个“不速之客”拒之门外,而是毅然决定抚养这个孩子,并执意收留孩子的年轻黑人母亲萨拉。

父亲和母亲应对变化时的相反态度致使他们渐行渐远。在父亲却拒绝做出任何改变的同时,母亲已经变成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充满创造性的梦想家。父亲“已经显老,变得迟钝、愚蠢” [3]77,而母亲的积极态度却使她变得越发光彩照人。多克特罗在刻画母亲和父亲时所用的不同辞藻、语调,以及对两者最终一悲一喜的结局的设定都暗涵着多克特罗对“直面困难,积极应变”的提倡。

结语

小说《拉格泰姆时代》是多克特罗的一次大胆尝试。书中将有据可查的史实穿插到虚构编造的情节中, 用模糊称谓的方式“以偏概全”,“历史事实中的主角们可以是任何一个‘父亲’、‘爸爸’、‘母亲’、‘妈妈’,” [2]582,从而生动地再现了世纪之初美国社会的真实状况,揭示了光鲜表面下隐藏的阴冷黑暗。通对边缘人群投以大量目光,作者多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却被掩盖的事实。而各人物不同的应变态度则体现了其“直面困难,积极应变”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李俊丽.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拉格泰姆时代》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8-111.

[2] 张佳坤.后现代文学的里程碑――评EL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J].科技信息,2010(30):582.

[3] E. L. 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M].常涛、刘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上一篇:浅析张晓风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 下一篇: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安政治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