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莎贝尔的女儿心态

时间:2022-08-11 07:53:34

【摘 要】《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优秀代表作之一,是他文学生涯进入创作成熟期的标志性作品,被称作是一部经得起用各种方法阅读的佳作。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心理剖析,成功地塑造了伊莎贝尔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文章从研究小说主人公伊莎贝尔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着手,主要探讨伊莎贝尔的女儿心态,从而让这一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伊莎贝尔;人物形象;女儿心态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贵妇画像》讲述的是年轻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在父亲去世后随姨妈杜歇夫人来到了欧洲,在那里经历了一系列情感挣扎最终还是因为自己错误的选择而导致了婚姻的失败。作为一个仅仅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伊莎贝尔的心理状态根本没有超出作为女儿的范畴,她的反叛也仅仅只是作为女儿的叛逆,她的这一人生阶段充满了青春、矛盾、幻想、幼稚、肤浅和妥协,根本不具备成人那种老辣坚定的目光。本文从研究伊莎贝尔这一人物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伊莎贝尔作为一个女儿而并非一个成熟的女人的女儿心态,从而让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清晰明了。

一、矛盾个性

作为一个典型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是非常自信的,在她第一天踏入花园山庄的那个下午,面对老杜歇先生赞赏其美丽时伊莎贝尔很干脆地回答道:“对,当然啦,我是可爱的”(James,2001:18)。对于别人的赞赏,伊莎贝尔认为那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的事情。在伊莎贝尔眼里,她始终认为自己要高人一等,然而,伊莎贝尔这样一种盲目自信是很幼稚可笑的,因为极度自信的伊莎贝尔却又是自卑的。当遇到了梅尔夫人,伊莎贝尔所有的骄傲和自信在这个女人面前轰然倒塌,她低下了她高傲的头颅,希望以她为榜样,并暗自惊叹:“我要是那样就好了” (P223)。伊莎贝尔,作为一个如此光彩夺目,充满自信的美国姑娘,却无限地放大了梅尔夫人的光辉形象,她的骄傲,她的自信在梅尔夫人面前瞬间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她内心深处的自卑和自我否定。伊莎贝尔的矛盾个性不仅表现在自信却又自卑上,同时还表现在尽管她尽力地想做一个传统的反叛者,但是事实上她却又是传统道德理念的追随者和拥护者。在当时,温柔贤淑的淑女形象在社会上是备受推崇的,伊莎贝尔一方面鄙视这些限制女性自由发展的条条框框的要求,但是另一方方面她自己确是十分欣赏这些淑女。为了迎合奥斯蒙德,她曾把自己装扮成为一个天真无邪,无可挑剔的维多利亚式淑女。从伊莎贝尔对淑女形象的推崇,可以发现她内心对当时传统道德理念的接受和遵守。伊莎贝尔这样一种矛盾的,自我怀疑的心态是她典型的女儿心态,因为她仅仅只是还处于需要依赖需要庇护而且没有安全感的女儿阶段。

二、沉迷于幻想

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儿,伊莎贝尔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梦和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在她看来自己与外界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她的美好想像仅仅只是以一个女儿的视角在看这个世界,充满着许多浪漫的不切实际的因素。

伊莎贝尔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年轻姑娘,生活在花园山庄,优越的生活使她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她总是沉迷于自己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中,对生活的理解也仅仅只是局限于积极光明的一面。因此,伊莎贝尔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往往是很片面的、很单薄的,因此,正是伊莎贝尔这样一种不切实际的,缺乏现实感的幻想将奥斯蒙德的形象无限地放大了,她爱上的并非真实的奥斯蒙德,而是她自己的美好幻想,她用自己的美好想象给一无所有的奥斯蒙德披上了一件金灿灿的外衣。婚后的相处才使伊莎贝尔真正看明白了奥斯蒙德不过是贪图她钱财的伪君子而已,他的彬彬有礼,他的温文尔雅的美好形象不过是她自己的美好幻想罢了。

作为没有任何直接社会经验的伊莎贝尔,她始终是用自己不成熟的女儿心态在审视着这个世界,她心目中的美好世界只是她美好幻想的产物,她的不成熟不理智让她给这个世界也涂上了一层金灿灿的的外表。

三、恋父倾向

伊莎贝尔作为一位仅仅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她内心并没有外表表现出来的那样独立和有见地,她还没有脱离作为女儿阶段的脆弱和情感的不独立,她还没有告别那个需要心理依附的孩提时期。

在伊莎贝尔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亲给了她很大的影响和安慰,所以作为父亲的女儿,在她心里对父亲有着特别的依恋。尽管有的人认为伊莎贝尔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是在伊莎贝尔看来,他的父亲却给她提供了最为幸福的生活。伊莎贝尔的父亲对自己的女儿们是十分纵容和溺爱的,对作为最小的女儿的伊莎贝尔更是十分的亲近,伊莎贝尔甚至为有这样以为父亲而感到自豪” (P36)。父亲给予伊莎贝尔的呵护和支持使她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和心理寄托感。

父亲去世后,伊莎贝尔带着对父亲的这样一种强烈的依恋感来到了欧洲,跟杜歇姨妈一家住在花园山庄。在花园山庄里,伊莎贝尔最乐意与之交谈的是姨父老杜歇先生,因为在伊莎贝尔的眼里老杜歇先生的形象跟自己父亲是很像的,能让她产生特别强烈的亲近感和依附感。伊莎贝尔之所以最后会选择奥斯蒙德这位已过而立之年但仍一无所有并带着一个十多岁女儿的人作为自己的丈夫也是她的这种恋父倾向的表现。奥斯蒙德对女儿潘茜百般呵护,尽管最后都被证实是他自私的表现,但当时在伊莎贝尔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温馨和谐的,并且奥斯蒙德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瞬间在伊莎贝尔心中变得高大起来,她企图通过奥斯蒙德来释放和转移自己内心深处作为一个女儿对父亲的那种依恋和寄托的心态。

因此,可以发现不管是她对作为父亲的老杜歇先生的信任还是对作为父亲的奥斯蒙德的爱慕都可以看出她的恋父倾向,这样的一种恋父倾向是她作为女儿阶段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她女儿心态的真实写照。

伊莎贝尔作为一个仅仅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她内心终究还是没有摆脱作为女儿的那种不成熟的需要人保护的女儿心态。本文对伊莎贝尔作为女儿这样一种女儿心态进行了分析,还原了伊莎贝尔本来的真实面貌,让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明了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尽管伊莎贝尔的心智还是停留在不成熟的盲目的女儿阶段,但是也正是这样一位天真无邪,青春可爱的“女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就了伊莎贝尔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

【参考文献】

[1] Alan Shelston. Henry James' "Washington Square" and "Portrait of a Lady" (Casebook)[M]. London: Chancellor Press,1984.

[2] Henry James. The Portray of a Lad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亨利. 詹姆斯. 项星耀译. 一位女士的画像[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张晓风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