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 红蟹大迁徙

时间:2022-09-22 10:36:35

在印度洋上的圣诞岛,每年都有千百万只红蟹为繁殖后代,成群结队离开热带雨林中的家园,踏上危机四伏的旅途,朝海边大规模迁徙,形成一大自然奇观。

红蟹非常注重“隐私”,它们的多在洞穴中完成,鲜有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科学家曾拍到珍贵的红蟹的镜头:它们会进行长达25分钟的“拥抱”。

面对红蟹大迁徙,岛上的高尔夫球场立下了一项特殊而有趣的规定:如果红蟹将球碰走,你也只能跟着球走,在球停下来的地方击球。

世界上,有些国家拥有孤悬海外的领土,比如澳大利亚的圣诞岛,这个并不太大的岛屿,位于印尼爪哇岛以南的印度洋上,离爪哇岛不过几百公里,却距离澳洲大陆超过了上千公里。

1643年圣诞节那一天,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威廉•迈纳斯船长驾驶着“皇家玛丽号”帆船,在茫茫的印度洋上航行多日后,偶然发现了这个小岛。因为那一天正好是圣诞节,船长于是将小岛命名为“圣诞岛”。

圣诞岛是个火山岛,地势高峻而陡峭。一系列起伏多变的斜坡、丘陵和台地从岛中央的高原依次而下,一直延伸到海岸,海岸线多为悬崖峭壁,但不时也间隔着沙滩和珊瑚礁。圣诞岛地处热带,季节变化很小,平均气温在27℃左右,因此大部分地区覆盖着热带雨林。在这些雨林中,生长着世界上最大的陆生蟹――长达半米,重六七公斤的椰子蟹。这种大蟹孔武有力,一对大螯和强劲的足能帮助它轻松地爬到椰子树上剪下椰子,凿开硬壳,享用里面的果肉。

不过,这种超级椰子蟹还不是圣诞岛最吸引眼球的动物。人们只要一提到圣诞岛,都会不自觉地想到红蟹――岛上一年一度的红蟹大迁徙,才是让该岛扬名世界的自然奇观。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到这里,只为一睹红蟹迁徙的壮观场面。

圣诞岛堪称“红蟹的天堂”。在这个面积为135平方公里的岛上,栖息着8000万到1.2亿只红蟹。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雨季,是红蟹的繁殖季节。那时,岛上随处可见红蟹挖掘的洞穴。当迁徙发生时,它们倾巢而出,铺天盖地而来,那蔚为壮观的景象不由得让人感叹――也许只有红蟹才是圣诞岛真正的主人。

喜欢独居的雨林园丁

推动自然生态循环

红蟹得名于它鲜艳的甲壳颜色――外壳呈朱红色,光亮可爱,头部延伸到背部之处有黑色花纹。成年红蟹体重约1公斤,直径10厘米以上,公蟹体型稍大于母蟹,平均寿命长达35年。平时,它们潜伏在地下洞穴里,只是在繁殖期到来时,才爬出巢穴聚集到一起,成群结队往海岸迁徙,远远望去,犹如天边飘来的一匹鲜艳欲滴的织锦。

圣诞岛上,红蟹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大多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在湿润的雨林泥土中挖洞,或者钻进岩缝里,有的甚至在居民的花园里构筑自己的地下安乐窝。每个洞穴只有一个入口,直通里面的“卧室”。红蟹是独居动物,一个洞穴里只有一只红蟹生活。它们平时根本不能容忍与同伴同居,只是在繁殖季节因需要,一个洞里才生活着一对伴侣,不过时间也很短。

来自海洋的红蟹天生离不开水,保持身体的湿度和水分是它们一生中的首要任务。白天它们外出活动、觅食时,都尽量避免太阳直晒,晚上则栖息在洞穴里养精蓄锐。到了少雨的旱季,它们甚至会拖来树叶堵住洞口,以保持洞内的水分和湿度,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植物繁茂的热带丛林里,红蟹左右逢源,食物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它们多以植物的落叶和掉下的果实为生。红蟹的生活与劳作有助于推动热带雨林的自然生态循环:它们将雨林的废弃物――落叶与果实吃掉,排出富含养分的粪便;同时红蟹喜欢在湿润的土壤中挖掘自己的居所,这就使得地下的泥土得以重见天日――红蟹的这种活动,与蚯蚓在土壤中的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得益于红蟹这样的辛勤劳动,泥土与养料充分混合起来,无形之中土壤就变得肥沃了,植物得到养分后就生长得更加繁茂。红蟹不愧为雨林里辛勤的园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雨林的繁茂就寄托在它们身上。

危机四伏的大迁徙

一年一度奔向大海

每年雨季到来时,大海就会向她的孩子发出回归的召唤。此时,红蟹的唯一本能就是纷纷爬出洞穴,冒着阵雨离开高处的雨林乐园,浩浩荡荡踏上回归大海的旅途。

尽管回家的旅程并不长,但却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甚至还危机四伏,充满死亡陷阱。热带的雨总是忽来忽去,一旦雨停便艳阳高照,此时红蟹穿越没有树荫遮蔽的公路,很可能就走上了不归路:红蟹的体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分,烈日暴晒会让它们身体中的水分迅速流失,因此尽可能快速穿过公路成了它们的唯一选择。同时,遍布公路的红蟹使来往的汽车避无可避,无论司机多么小心地驾驶,每年还是有大量的红蟹在车轮下丧生。尽管如此,这股红色潮流依然凭着本能勇往直前,循着海水的气味义无反顾地奔去,势不可挡。

当然,红蟹在迁徙中所遭遇的危险还远不止烈日。它们还得面对天敌――雨林中的食肉蚁类。尽管红蟹身披坚硬的铠甲,还长着一对锋利的大螯,但面对这些渺小却密密麻麻的敌人,总是显得无可奈何:那些细小的蚂蚁无孔不入,会从受害者的眼睛和嘴巴攻入其体内,最终将其吃得只剩下一具空壳。不仅如此,红蟹的同类椰子蟹也虎视眈眈。在椰子蟹那双有力的大螯下,红蟹常常难逃厄运。

从雨林到海岸,其实只有5公里的路程,而对于红蟹来说却是漫漫长路,它们需要5~7天,克服无数困难险阻,才能到达目的地。即使它们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到达了海岸,也并不一定找到安全的乐土――潜伏在浅海的海鳗随时会发起攻击,用身体轻易绞碎红蟹的硬壳。此外,当它们在沙滩上补充身体的水分,无情的海浪也很可能将它们卷入渺无边际的大海,让它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红蟹注重“隐私”

进行长达25分钟的“拥抱”

迁徙中,公蟹通常先于母蟹到达海岸。它们爬上海边的石灰岩,在岩顶松软湿润的泥土中挖掘洞穴,等待母蟹到来。那些没有洞穴的公蟹很难得到母蟹的青睐,于是企图霸占同伴挖好的洞穴,两只公蟹为抢夺洞穴而大打出手的事件时有发生,不过即使争斗得断手断脚也没关系――第二年红蟹脱壳的时候,会长出新的脚来。

公蟹到达海岸的一两天后,母蟹才姗姗抵达,它们来到公蟹筑好的爱巢,与爱侣共同孕育新一代。红蟹非常注重“隐私”,它们的大多在公蟹挖好的洞穴中完成,鲜有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长期观察红蟹生活习性的科学家曾经拍到珍贵的红蟹的镜头:它们会进行长达25分钟的“拥抱”。

完成之后,公蟹会毫不留恋地离开洞穴,循着原路返回它们居住的天堂――热带丛林。而母蟹则留在洞穴中受精、孵卵,除了的那一刻,它们一直坚持独居。母蟹一次可在腹壳中孕育超过10万个新生命。受精卵发育成熟后,大腹便便的母蟹便爬向大海,等待在海水中产卵。

进入海水后,母蟹冲洗掉身上的泥土,恢复外壳的鲜红,但它们却并不急于释放腹中的蟹卵。红蟹世世代代坚守着严格的生产时间表:只有在满月之后的小潮期,下弦月时,红蟹才会将它们的卵释入海水。所以,每年11月或12月的下弦月时,也是一年中最好的观蟹时刻,这个时候,整个海滩几乎被染成了一片鲜红,那颜色比天边的云彩还要绚丽夺目。

母蟹在小潮期(涨退潮时间最短的一天)的那一天静静地等待太阳下山。月亮升起的时候,它们高举着双螯进入海水产卵。在海浪轻柔的拍击下,它们用后腿站立,打开腹盖,用腹盖中的小肢把数以万计的红色的卵产在海水里。红蟹的卵进入海水就立即孵化,那些幼小的生命仿佛像头上长角的迷你怪兽,用角撕开卵囊,摇晃着细小的尾巴,开始了生命的旅程。

产卵结束后,母蟹随即循着原路再次长途跋涉,回到雨林。初生的幼蟹一部分会丧生于鱼腹,但更多的幼蟹却会在海边的水草中生活20多天,慢慢长出坚硬的外壳,爬上岸来,循着父母的足迹回到热带丛林,重复生命的轮回。

揭开红蟹迁徙之谜

岛民自觉保护自然奇观

平时不爱活动的红蟹,究竟靠什么力量克服沿途的艰难险阻,集体迁徙到海边进行繁殖,这一直是难解之谜。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生物学者特纳说:“这(迁徙)绝对是一项惊人的壮举。迁徙之前,它们会在十几分钟内一动不动,迁徙之时,它们却要进行长途跋涉,行程达数公里。”

这种在通常情况下不移栖的物种,如何拥有如此惊人的毅力,完成对它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迁徙?繁衍当然是它们迁徙的目的,但是,究竟是什么支撑它们往返数公里到海边去产卵,且年年如此,乐此不疲呢?

根据英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红蟹体内作用于葡萄糖的高血糖激素的激增,是红蟹迁徙所需的能量源泉。科学家通过对迁徙中红蟹体内循环的液体进行取样,与平时红蟹体内的液体对比发现,这种甲壳动物体内的葡萄糖能够产生能量,高血糖激素的激增,为红蟹的长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支持,使其能完成大迁徙的壮举。同时,红蟹的内分泌系统也储存了足够的糖,能保证它们在繁殖后重返雨林家园 。

一年一度的红蟹大迁徙对圣诞岛上的居民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岛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且懂得如何与它们和谐相处,还给予这些脆弱的生命以保护。居民们在道路两旁竖起警示牌,提醒过往司机注意,不要压死了迁徙中的红蟹。据说,正是因为红蟹大迁徙,当地许多司机已练就一手高难度的驾驶技术。为了防止碾压到红蟹,他们常常表演“蛇形驾驶”。而在红蟹迁徙季节,圣诞岛国家公园的管理员每天还会对道路进行巡视,对红蟹经过的主要道路进行调查,以决定是否有必要关闭相关公路,保护红蟹迁徙。在岛上,人们甚至还建有“红蟹专用通道”,即在道路两侧设立围墙或光滑的塑料护栏,规定红蟹的迁徙路线,让那些迁徙者沿着专门设计的桥梁和隧道前往海边,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因“车祸”而丧生的红蟹。

面对红蟹大迁徙,岛上的高尔夫爱好者也知道如何应付。那里的高尔夫球场立下了一项特殊而有趣的规定:如果红蟹将球碰走,你也只能跟着球走,在球停下来的地方击球。

即使如此,每年因迁徙而死于非命的红蟹仍不在少数,不过由于这种动物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它们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见增多,这得益于其种群数量巨大,且天敌稀少。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岛上的居民能与它们和谐相处,不会将它们当成美味佳肴。

上一篇:内蒙古 克什克腾旗 下一篇:如来观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