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鳟鱼》钢琴五重奏

时间:2022-09-22 09:47:45

《鳟鱼》钢琴五重奏

[课时] 1课时

[教学年级] 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一、 能初步形成听赏多声部的能力,了解变奏曲式和变奏手法。

二、 尝试运用所学的音乐表现手法进行简单的变奏。

[教学重、难点]

一、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 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变奏”编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与感知

1. 复习演唱歌曲《鳟鱼》第一乐段。

2. 教师:我突发奇想给《鳟鱼》变了个样,大家听听与原来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唱自己变奏的《鳟鱼》)

学生:更加活泼了,有一点爵士味道。

3. 初步意会“变奏”是怎样的。

4. 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引出课题――《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5. 结合课件,复习钢琴五重奏的乐器配置。

6. 介绍《鳟鱼》钢琴五重奏的乐器配置。

教师:这一次,舒伯特没有按照惯例配置乐器。(课件出示《鳟鱼》钢琴五重奏的乐器配置)

教师:这是舒伯特在一次旅行中,为了答谢他善于演奏大提琴的朋友而专门创作的。(介绍引起乐器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

7. 结合课件和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

二、 聆听与感受

分段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1. 结合讲义,了解乐曲结构及各乐段主奏乐器。

2. 播放主题,学生按照课件打出的谱例,跟随主奏小提琴演唱主题旋律。

3. 欣赏变奏一至变奏五。

教师:变奏一至变奏五将展现给大家不同的风貌,我愿做一名向导,带大家走进这五光十色的变奏世界,请大家注意我的向导提示。

向导提示:

变奏一:主奏钢琴使音乐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在和钢琴对话?

学生:音乐情绪变得欢快、跳跃。像是小提琴在和钢琴对话。

变奏二:谁叫醒了你的耳朵?主奏大提琴营造了什么意境?

学生:小提琴的演奏最为清晰,大提琴使人感到安详、惬意。

变奏三:请你跟唱主题,别让它溜走!

教师:主题的情绪变得怎样?

学生:阴沉、有些压抑。

教师:哪件乐器促成了这种情绪?

学生:是低音提琴。

教师:是谁拉扯着你离开主题?它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学生:是钢琴。它快速的演奏,显得很焦急。

变奏四:将你的心贴紧音乐,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我仿佛看到了渔夫拼命搅浑河水,而小提琴的演奏像小鳟鱼在逃。

变奏五:告诉我你此刻的心情。

学生:伤感。

4. 欣赏结束段,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

教师:虽然歌曲中叙述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舒伯特还是意犹未尽地写下了结束段。他想借助结束段的情绪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黑暗终将过去,善良永存。

三、 赏析与体验

复听:变奏一、变奏四,体验音乐要素的变化在变奏中的作用。

变奏一

1. 复听变奏一,请学生用手势及图形谱的方式表现音乐情绪中的跳跃性。

2. 借助“作曲大师”软件合成的变奏一主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钢琴和小提琴是怎样塑造出欢快、跳跃的情绪的?

学生:钢琴音色明亮、主题移高了八度、小提琴演奏三连音。

3. 借助“作曲大师”的播放功能,完整欣赏变奏一,感受音乐要素的改变为乐曲带来的变化。

4. 听变奏四,请学生用动作表现强音的节奏,师生共同找出造成恐惧情绪的要素(力度的增强、六连音造成的紧迫感、d小调)。

四、 实践与生成

以所学的变奏手法为基础,变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1. 学生运用自己拿手的乐器进行变奏实践。

2. 学生展示成果,师生交流评价。(他运用了哪些变奏手法?)

附上两位学生的变奏乐谱:

小提琴(明快的现代风格):

3. 全体学生合奏傣家风味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巴乌主奏,竖笛伴奏,请几位学生伴以傣族舞,在热烈的气氛中分享变奏成果。

五、 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这堂课中,我们初步感受了“变奏”,探索了音乐要素在变奏中是如何展现魔力的。如果说舒伯特总是带给我们幻想,那么这些神奇的变奏则为幻想插上了翅膀。愿你用实践丰满你的羽翼,我期待着与大家共同分享!

教学反思

舒伯特的《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是一首清新短小的室内乐作品,充分显示了舒伯特亲切、富有诗意的创作风格。其音乐形象鲜明、故事性强,常被行家称做管弦乐欣赏的入门作品。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用45分钟的时间吃透一部变奏曲式的五重奏作品,无论是从听觉能力还是知识技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课中,我紧紧围绕着听觉体验和音乐要素展开了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

感知音乐情绪,培养听觉能力

《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中所涉及的五重奏和变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而新鲜的。这两种形式贯彻始终,塑造了丰富、立体的音乐形象,同时也为学生的“听”设下了难题。

为了培养学生多层次的听觉能力、在纷繁的音乐中捕捉到音乐主题,在分段欣赏时,我精心设计了每个变奏的“向导提示”,以各变奏的主奏乐器和主体情绪为体验重点。在变奏一到变奏三中,用跟唱主题等方法,使学生把握住主奏乐器与主体情绪的关系(即变奏的初步印象)。其后,深入挖掘漂浮于主题之上、在音响上脱颖而出的小提琴和钢琴在表现乐曲情绪中所起的作用(即对重奏的感知),达到了听觉上的多层次效果。而对于重奏层次不很清晰的变奏四,则从力度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展开对于音乐形象的丰富联想。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在教学中达成了良好的效果。

抓住音乐本体,揭示变奏奥秘

“何为变奏、如何变奏”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单从音乐情绪上着手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将音响还原到音乐的本体――音乐要素上进行剖析。为此,我设立了复听环节,找出变奏一和变奏四两个情绪差异最大的段落进行赏析。

在赏析中,针对主题情绪,通过复听,用手势和图形谱表现主奏乐器的旋律线条并通过合成乐谱找出具体手法的层层递进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形成变奏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对比不同情绪所选择的音乐要素的差异,从音乐本体上揭示了变奏的奥秘,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专家评析

该案例的学习内容取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4册第四单元。从案例的设计中我们看到,教师与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力图紧紧围绕着音乐的听觉体验和对音乐表现手段的使用来感知音乐的形象,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以期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审美能力。

一、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可以直接参与音乐学习的情境,方法简单、有效

教师以问题为情境,在初学时将原来轻快活泼、灵活自如的小鳟鱼的形象,通过变化节奏演绎出与原来截然不同的形象。在学生初步理解变奏的基础上,感知到使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可以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分段欣赏时,教师针对各个变奏的特点为学生的聆听设计了“向导提示”,并用跟唱主题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各个变奏的主奏乐器和音乐主题情绪。使学生对“变奏”这一音乐体裁有了较完整的印象和了解,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感知。教师创设的以问题为情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有效的听赏,这个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二、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变奏”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理解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的使用对塑造音乐的形象所起的作用不同。该课的设计中教师突破了原有的模式,让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表现手段的改变为乐曲带来的音乐形象、音乐风格等的变化,体验到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带来的艺术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如,教师除了自己范唱和范奏歌曲外,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作曲大师”的播放功能,让学生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变奏的过程。再如,复听时,请学生用手势及图形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情绪、音乐旋律等的记忆、感受和体验等。加大了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丰富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表达

在本课中教师安排了以变奏手法为基础,对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进行变奏的练习等内容的音乐实践活动。尽管学生的小提琴变奏的现代音乐风格不够鲜明;巴乌变奏的民歌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音乐风格等,但学生在变奏中探索了音乐表现手段的变化对塑造音乐形象,形成音乐风格和音乐情感表达的乐趣。学生在变奏的练习和实践中丰富了自己对音乐的想像,在变奏中探索了对音乐的创造,得到了学习音乐的快乐。

四、 几点思考与建议

1. 音乐的感受能力是在多听、多想像的基础上得以提高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听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听?

这节课教师过多地关注音乐表现手段的如何使用、它所达到的音效和音乐作品构成的结构等音乐学科本体知识,而忽略了音乐给予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忽略了听赏音乐作品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如,音乐作品中愉快、烦躁、激动、不安等情绪与哪些音乐表现手段的运用有关联?音乐作品的情感又是通过哪些音乐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来发挥和表达的?这些都是欣赏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产生对音乐作品的评判态度。因此,音乐欣赏首先应是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它是音乐欣赏的重要通道和重要途径。其次,音乐的知识与技能是表现音乐的手段,不是目的,它应服从于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换句话说,当人听音乐时他首先要捕捉的是音乐作品的形象和它的情感表达,而不是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教师若能“情、知”并重,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2.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围绕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

《课标》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中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它包括学生用教科书、音响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如,教学光盘中的音乐主题音响的提示与简谱谱例同步,借此,教师可指导学生识、读乐谱或熟悉和背记音乐主题等;再如,教学光盘中的“万花筒”、“管弦乐队主要乐器介绍”等栏目中提供的作者照片、听音乐选择等都是现成的课程资源,教师若能好好地加以利用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教师安排了对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进行变奏练习的学习内容,意在丰富本课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以致用,构建学习者自己丰富和完善的知识、技能体系。但在实际教学内容组成中,中国民歌与欧洲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不同,对中国民歌的变奏学习不仅是增加了教学容量,还增加了学生变奏的创作难度。学生仅靠所学的变奏知识难以完成对既保留原有中国民歌音乐风格,又很贴切的变奏乐曲。在教学中学生创作水平会有高有低,但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要正确。音乐的民族风格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对其进行变奏之前,学生要具备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当学生对五声调式、民族调式等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时,仅凭感性的模仿它最多是在拷贝而不是创作。它已远离了教师渴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生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的良好愿望。因此,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要盲目地追求,应围绕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这个问题值得广大教师思考。

3. 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是上好音乐课的重要保障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本节课教师能以娴熟的钢琴技巧为学生演唱歌曲伴奏;巧妙地将节奏变奏后,自如地演唱了与原音乐风格不同的歌曲等,用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艺术美的表现潜移默化的沁润、濡染学生,日积月累学生的音乐修养和知识技能也会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不断地养成和提高。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直接关系到一节音乐课的成败。

上一篇:教育者要先接受良好的教育 下一篇:课程改革中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