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冷水资源 培育发展鲑鳟鱼产业带

时间:2022-10-09 09:16:42

利用冷水资源 培育发展鲑鳟鱼产业带

甘肃河西地区所辖20个县(市)区,去年GDP达到712.8亿元,占全省的33%,在甘肃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仍是这个区域的心腹之患。发展节水农业,实现生态平衡,是河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鲑鳟鱼产业有利于生态恢复和农民增收

据专家研究,要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节水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生产方式,即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河西走廊广大人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积极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通过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方式,取得阶段性成绩。专家称若能退耕50万亩,可有效解决土地沙化及缺水问题。但是,这有个现实问题,就是不耕种农业,怎样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所以找准“节水高效农业”的产业,在不破坏水土资源的前提下,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还能增收致富。我们认为利用祁连雪山冷水资源,发展高寒冷水鲑鳟鱼产业就是一个途径。

一是利用冷水资源发展鲑鳟鱼产业,既节水又效益高。专家们算了这么一笔节水账:农民种植小麦亩产400公斤,约耗水800吨,也就是说生产1公斤小麦需耗水2吨。如能给河西调拨1公斤的小麦,相当于节约了2吨水。如果调整结构,把种小麦变为发展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高寒冷水鱼产业,每亩产值可达1万公斤约24万元,农民每亩可增收6万元以上,相当于种植小麦的600多倍。更重要的是,水基本没有消耗,水资源还可继续有效利用,是典型的高效节水农业。再来看看增收账:祁连雪水年流量80亿立方米,按亩产冷水鱼1―1.5万公斤计算,养殖6万亩,这些冷水资源约可产冷水鱼70多万吨,产值近160亿元。目前河西人口约450万,相当于人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发展鲑鳟鱼产业,已有成功经验,已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经过近20多年的生产实践,甘肃省永登碧泊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祁连雪山冷水资源,在永登周边已发展起上百家冷水鲑鳟鱼养殖场,使农民走上了养鲑鳟鱼致富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这种生产方式,既可充分利用冷水资源,做到水循环利用,不流失,而且能够保证地下水的有效补偿,保证生态平衡。

三是有些县(市)已采取措施,大力发展鲑鳟鱼产业。经过实地考察,严格论证,有的县(市)已开始发展高寒冷水鱼产业。敦煌市委市政府以招商引资方式,已吸引甘肃永登碧泊公司高寒冷水鱼养殖技术,和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利用阿尔金雪山冷水资源建立了敦煌飞天高寒冷水鱼产业科技园。敦煌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节能减排示范区。科技园区被定为节水示范区,已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千家万户养殖的积极性。

四是鲑蹲鱼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诞生。在河西大力发展祁连雪山高寒冷水鱼产业,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对河西的农业产业调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治土地沙化、生态治理、农民致富等各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而且必然伴随着新型产业的滋生。例如鱼饲料业的发展,可带动大豆、黄豆、红萝卜、大蒜等种植区的规模生产,还可对秸杆等废弃物实现充分利用。同时,鲑鳟鱼是典型的绿色有机食品,营养价值高,随着深加工的发展,必然需用各类特殊包装进入市场,从而带动包装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使农民充分就业,财政增加收入。

五是领导重视,鲑鳟鱼产业已现雏型。发展鲑鳟鱼产业,省政府和农牧厅非常重视,各市、州和县(市)、区都有管理机构,有一定的技术队伍,有大批的养殖专业户,每年已产1800吨,预计“十一五”可达100万吨,永登、永昌、张掖、敦煌、临夏等地已实现规模养殖,为形成大产业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稳步推进鲑鳟鱼产业的发展

发展鲑鳟鱼产业,在河西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冷水资源蕴藏量大,而且无污染,是绿色食品天然的生长地,更重要的是用“过境”水,是最节水的产业。只要走廊内各级党委政府把生态恢复和保护放在经济建设工作的首位,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就一定能以发展鲑鳟鱼产业代替高耗水的种植业。

首先,应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发展鲑鳟鱼产业,对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的广大农民来说,科技知识和养殖技术不掌握,所以怎样养殖、怎样加工、怎样进入市场都是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省上要有大战略、大手笔,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在长达千公里的祁连山流域,准确勘探冷水资源的总量,根据可能和需要合理布局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确定养殖品种。规划要有前瞻性,以项目为支撑,经过专家充分论证;规划蓝图要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体现时效性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典型引路,稳步推进。发展鲑鳟鱼产业,是一项新产业,切不能一哄而起,一刀切,不能强迫命令,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善于引导和具体指导,要选择沿山适宜养殖的具备冷水资源的区域,以能接受和自觉参与养殖的农户为主,逐步推广。根据现实养殖发展状况,我们建议走廊东部以永登为典型基地,向西延伸推广;中部以永昌为典型基地,向东、西延伸推广;西部以敦煌为典型基地,向东延伸推广。发挥永登、敦煌两个科技园加工基地的带动作用,制定标准,规范养殖,统一加工、销售。经过几年的典型引导和推广,积极稳步发展,逐步形成河西鲑鳟鱼产业带。

第三,以碧泊为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永登碧泊公司,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与上海食品科研部门合作,在兰州建立了高寒冷水鱼业科技开发研究所,从鱼的品种培育到鱼的深加工,采用高科技技术提炼DHA营养液,都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而且产品已占领了一定的国内外市场。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既能少走“弯路”降低成本,又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部门协作,制定优惠政策。各级农牧部门首先要行动起来,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协调机构,确定本地适宜养殖的范围和重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鲑鳟鱼养殖需要建设一定的基础设施和购买鱼苗,一次性投资大,财政和金融部门应给予资金支持。由搞种植业改为养鱼的农民,应继续享受原有的一切政策。省财政应每年从农业产业化资金、支农资金中给予养殖户倾斜;扶贫、发改委、科技等部门应在不违反资金使用渠道的情况下,以项目形式向养殖户投入;水利、环保部门对搞种植业改为养鱼业的农户,按地亩计量节水数,对恢复和建设周边环境有成效的给予奖励;宣传舆论部门,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养殖农户、养殖企业的先进典型经验,突出宣传甘肃省这一独有的绿色食品和品牌,使鲑鳟鱼产品走出甘肃,走向世界。

(作者系甘肃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兰州鲑鳟科技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推进公开透明 规范权力行使 提高政府投资管理... 下一篇: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座谈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