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对策

时间:2022-09-22 09:08:43

咸宁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对策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是咸宁“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制约因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分析咸宁市农民收入现状、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咸宁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3503

1 引言

咸宁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之一,承担着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先试先行的重任。但近年来,咸宁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咸宁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对咸宁农民收入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咸宁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1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咸宁市自1998年12月撤地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有显著提高,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1 012元增加到2008年的4 411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

2.2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变动情况

10年来,咸宁市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图1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仍然是主要增长点,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虽然比重低于40%,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重较小,出现波动增长。

图1 咸宁市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动情况

2.3 咸宁市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比较

从表1可以发现2001~2008年咸宁市农民收入存在不平衡,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且在不断拉大。赤壁市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各县市中最高,排在咸宁各县市第1位,通山县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各县市中最底,排在咸宁各县市最后。

2.4 咸宁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情况比较

1999年~2008年,咸宁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是差距也在逐年拉大。199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2 798.41元;2008年,差距达到7 117.76元。200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比1999年年增长11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0%,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近2倍。图2也清晰的反映咸宁市城乡收入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图2 咸宁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比较

2.5 咸宁市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市农民收入情况比较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咸宁农民人均纯收入自2001年以来,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武汉城市圈9城市中处于下游水平,一直在七、八名左右徘徊,同时咸宁农民人均收入与武汉等较发达城市相比,其差距越来越大。

3 咸宁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绝对水平较低

2004~2008年,咸宁市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 698元、2 911元、3 214元、3 737元和4 411元,湖北人均纯收入则分别为2 897元、3 099元、3 419.35元、3 997元、4 656.38元。咸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湖北省经济中心城市武汉相比,差距甚大。2008年武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 349元,咸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是武汉的69%。

3.2 增长速度缓慢

咸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同建市前10年的增长速度相比大大降低。建市前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为15%,而1998年建市以来,年均增长仅为9%。

(2)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9%。

(3)同咸宁全面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目标相比差距较大。目标指出要通过10年的努力,使咸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近30 000元。同这个要求相比,目前实际的增长速度明显偏低。

3.3 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增长不平衡

(1)地区间的不平衡。不同县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2001年赤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通山县的1.7倍,而到了2008年达到近2倍。咸宁同全省及武汉的差距不断拉大。同全省相比,2001年低于全省229元,到2008年拉大到245元。同武汉相比,从2001年的977元拉大到2008年的1 938元。

(2)农户内部发展不平衡。咸宁农民收入不仅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建市之后,咸宁市出现了向高收入户集中的趋势,高低收入农户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便开始持续扩大,差异明显超过城镇居民。主要原因是农村内部的各项收入构成的变化,农村经济变得越来越非农化。

4 影响咸宁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4.1 咸宁市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农业投入不足,水利设施较差。现有水库病险状况严重,渠道设施毁损严重,造成抗洪排涝和灌溉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保护地生产面积少,农业生产受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

4.2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

从目前咸宁市农村的实际状况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形不成批量,增加农产品向商品转化的难度。同时由于生产规模小,一些具备机械化耕作的地方,主要受到分散经营的制约,机械化水平并不高。使得农民存在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和农业市场化的发展。

4.3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高,农产品市场相对饱和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都在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增收产生消极影响。咸宁市建市10年来,咸宁市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产品的供应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丰年有余,导致农产品市场相对饱和,农户间竞争激烈,农产品价格低迷,最终导致农民的经济效益下降。

4.4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从咸宁市的产业层次看,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过大,其它比重较小;从咸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看,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而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占有主要地位,使得农民增收渠道少,加之其附加值低的特点,最终使得农民增收困难。

4.5 农民素质整体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咸宁市目前形势来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依旧偏低,一是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者居多,这与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不相适应;二是劳动力技能水平差,谋生技能有限,简单劳动力谋生占多数,且安于现状,导致农民的生产力日益下降;三是一些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意识远未消除,缺乏创新精神,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

5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5.1 加大对农业投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大农业投入是咸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特别在农田水利、道路、通讯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提高用于现代农业建设的比重。

5.2 发展规模种植,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规模化生产是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选择。依照国家法规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推进土地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5.3 调整优化咸宁的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结构的调整,首先应正确设定功能定位,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发以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最终带动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5.4 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对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咸宁市要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证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不断完善农民的职业教育体系,搞好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农民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咸宁市统计局.咸宁统计年鉴[M].咸宁:咸宁市统计局,2009.

[2]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M].武汉:湖北省统计局,2009.

[3] 童 俊,彭必源.关于湖北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J].农业经济,2009(4):64~65.

[4] 喻占元.湖北农业收入现状及增收缓慢原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6):96~97.

[5] 李兆能,张春贵.湖北农民收入现状及其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3):76~79.

[6] 金 炎.安徽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6):17~1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研究 下一篇:探析水泥工业在低碳经济下的生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