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导写与示例――借

时间:2022-09-22 07:44:21

话题作文导写与示例――借

【训练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非美景,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请以“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所写内容不能脱离材料寓意。

【思路点拨】

作文题目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材料部分对话题的内涵作了限制,要求部分则给出了写作话题及相关要求。材料里的紫藤萝、牵牛花、枯树和篱笆都善“借”,“借”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根据话题材料,题目中的“借”的意思是:借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从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借”的内涵后,即可为进一步构思打开思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与教材联系,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课外阅读联系,可以联想到科学家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上的缘故”。与自然现象联系,可以联想到: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总之,只要深入思考,我们仍然可以写出立意深远、见解深刻的文章。

参考拟题:“借”出的绚丽;“借”的艺术;云在青山月在天;借我一双慧眼;借来的风景;怎一个“借”字了得;世界因凭借而精彩。

【佳作展示一】

借来一抹亮丽

李建华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非美景,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月亮本没有皎洁的光芒,却凭借太阳光,以朦胧之态给了世人对浪漫的向往。

如果你缺少美丽,你可以借一抹色彩点缀自己;如果你缺少坚忍,你可以借一支长竿支撑自己;如果你缺少温暖,你可以借一缕阳光照亮自己。

蓝天借着白云而多姿,白云借着蓝天而生动;河流借着土地来前进,土地借着河流来滋养;高山借着绿树来点缀,绿树借着高山来生长;花朵借着蜜蜂来传粉,蜜蜂借着花朵来生活,大自然中万物互相借取,相互依靠。

不要认为“借”是一种耻辱,不要认为“借”是一种低下。相反,“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只要有借有还,借何尝不是时尚的生存方式呢?

借钱创业,贷款上学,这已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何必让“缺”延迟自己成长的脚步。船借风行得更快,鱼借水游得更远,树借光长得更茂,人借车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你困在一个局中走不出去,何不借一柄锤砸破这个局?如果你在一团迷雾中迷茫不前,何不借一阵风吹散雾?如果你站在一个地点却不知前路何去何从,何不借张地图,找出你的方向?

何必吝啬语言,何必羞于启齿,在缺失时借一点,助自己前进,不好吗?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鲜艳;借来一点智慧,让自己成功;借来一点坚忍,让自己坚持;借来一缕阳光,让自己温暖;借来一张蓝图,给自己方向;借来一盏明灯,照亮明天。

在成长的路上,“借”来一点亮丽,同时用自己的长处去支撑他人的不足。前进,总是需要相互借取,相互依靠的。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美好;付出一点温暖,让他人光亮。

点评

文章立意紧扣话题中心,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演绎,由自然界的互助共存现象拓展到人类社会的合作发展,视野广阔,见解深刻。本文语言华丽,文采斐然,通篇几乎全用整句,语句连贯,令人荡气回肠;排比、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人赏心悦目。

【佳作展示二】

吟到芭蕉书犹绿

安秋生

吟到芭蕉书犹绿,文成梅花句亦春。这就是借的风景:紫藤萝凭借枯树造就昂然之姿,枯树因紫藤萝而风度翩翩。

“借”亦是一种美丽。天空是可爱的,因为天上有虹;天空是洁净的,因为天上有雨;天空是梦幻的,因为天上有云。天空那宽广的胸怀,博大的宽容,善良的感动,如果没有“借”的领悟,能成就如此美丽的天空吗?天空因此而具有永恒的活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说的是严光,他泽被后世,功勋照耀史册,然而“微光武,岂有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严光在成就光武帝威名的同时,也借助光武帝成就了自己。

“楚国词人,御兰芬于绝代;汉朝才子,综于遥年。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中华悠悠历史,正是借助一朝一代的天骄才子才铸就了它深邃、博大的内涵!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借绵绵雨丝表达伤情的离别。“秋雨梧桐叶落时”,借梧桐雨表达思念。“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是放逐之地的凄凉,屈原的悲苦正是在一个“借”字的光环下显示出它无可比拟的威力!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作者正是借助雨的细腻情味,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写出了挑灯长谈,静夜听雨的那种依依不舍、黯然神伤的情愫。“闲云潭影日幽幽,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如梭,时光短暂,我们需要用“借”来完成我们的学业。只有通过借,我们才能不断汲取精华,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我们岂能置“借”于不顾来减慢我们前行的速度,徒增以后的无奈与感慨!

“借”,我们岂能无动于衷?“万树红梅飞雪迎春到,千江绿水心潮逐浪高”,一“借”铸造辉煌!

点评

本文语言凝练,文采斐然,对古诗词信手拈来,驾轻就熟,显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风格与众不同。世间万物皆有局限,必须加以借助,方能成就一己之追求。文章开头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写出紫藤萝的善借,不仅于己有利,而且于枯树亦有益。文章用例较多,却无罗列堆砌之嫌,内容充实;另外,在布局谋篇上也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本文中心突出,紧扣话题:借,要善借,会借,借出美丽。

【佳作展示三】

成功需要“借”

李怡然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也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而且需要善于借助外物。

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鹰认为自己能飞得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了,飞得又高又远。鹰感叹道:“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强的后援。”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懂得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

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借”的道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是通过“借”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借”来获得生命……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非美景,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

点评

本文写得很成功。首先在于立意的高远: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铸就成功的光环需要“借”。其次在于结构的明晰:开篇以荀子、庄子关于“借”的言论引出论点,然后举出从寓言故事到科学史实再到自然界的事例来讲明这个道理,材料充实。另外,本文语言简洁明快,第六段排比句式更是别具文采。

上一篇:打给母亲的电话 下一篇:巧拟声,魅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