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法对诗歌教学的作用

时间:2022-09-22 05:26:20

浅谈诵读法对诗歌教学的作用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诵读,可以把诗歌中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是学生与诗人心灵碰撞、与诗歌情境相互交融的最重要的手段,是我们诗歌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长期以来,高中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诵读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重视诗歌内容与手法的分析而轻视诵读,语文教师对诵读的认识不充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指导学生诵读,甚至自身缺乏诵读的知识与指导诵读的方法、技巧,诵读指导不到位,目的不明确,要求不清晰,形式过于单一。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诵读这一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诵读对诗歌教学的作用:

第一,诵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诗歌达到融汇贯通的境界。

诗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本身具有回环美、节奏美、韵律美和强烈的音乐美。这种美若经过朗读者主观情感积极的投入,就可以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听完琵琶女身世的自述后,自居易联想起自身经历,不由得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是作者对命运不幸者的同情,也是对自身失意的喟叹,那种同情、无奈、伤感、失意,教师用沉缓低调、悲伤顿挫的语调,辅以悠扬凄婉的古琴声为伴奏,动情地诵读,情到深处甚至流下了感慨的泪水。此时,不用老师对作品进行枯燥而生硬的分析,学生自然能体会这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如此一来就达到了与作品高度融合的效果。这样进行诵读法教诗歌,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第二,诵读有利于学生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诗的世界是一个超越了现实人生的虚幻的艺术世界,是诗人用独特的想象缔造出来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在这个缤纷的世界里,黄河之水是从天上倾泻而来的,瀑布是银河从九天落入凡间的,天雀可以为牛郎织女在银河搭起相见的桥梁,嫦娥悔吃灵药而思念人间,天狗可以吞月,天马能够行空,鸟儿也要恨别,鲜花也要涕泪,冬雷阵阵响,六月天雨雪,两岸春色可以为我送君,桃花潭水可以替我言情……无形的变为有形,不存在的化为实有,历史的变为现实,未来来到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诗人为我们构建出来的想象丰富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先要通过锻造想象去理解诗词中单个字词蕴涵的丰富信息。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在想象诗词中单个字词的情态、声音、力度等信息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诗词中所写之景组合想象成一幅立体可感的画面,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印象。如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如何才能带领学生想象这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呢?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都是有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重点词语“迟”“飞”“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从灵动跳跃的声音带着学生“飞”,用婉转清脆的声音传达“啭”,再加上轻快的语速,上扬的语调,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这幅安谧恬静的山中生活图,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意象,并按照诗人的描述进行意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以老师的示范带动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诵读时的创造力,锻造想象力,这比传统教学中让学生以文字来描述诗句要有效得多。

第三,诵读有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经典诗文,凝聚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健康正确的价值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诵出了蔑视权贵、尊重自我的最强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以苍生为己任的时代责任感;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诠释了爱情的真谛;苏轼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给予了学生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情怀……诵读经典诗文,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更有助于青少年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诵读法对诗歌教学的意义非凡,是不可取代的一种重要手段。笔者相信,在语文同行的不懈努力下,语文课堂必定会充满朗朗书声,诗歌中无声语言必定会变成声情并茂的Z言艺术。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见 下一篇: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思维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