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9-22 05:07:26

浅析小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分析了学校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52

一、创新意识培养及目前小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现阶段科技发展驱动的核心因素。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轻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教学考核也主要以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为主,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教师意识转变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小学教育中,课堂环节应增加探索性内容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经典自然科学或人文社科知识,其正确性已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这种设置主要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一般教学内容选择没有争议的权威性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内容同时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怀疑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学内容在坚持以经典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研究内容,可以调研、统计类内容为主,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调研、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的内容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讨论性和实践性教学

目前,小学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占支配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性,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讨论性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针对专门设置的探索性教学内容,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三)转变教师意识,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占课堂的支配地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质疑。虽然这种教学模型更容易确立教师的权威地位,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中,应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真理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也收获创新意识。

(四)改革考核方式,肯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目前的小学教学考核以考试考核为主,注重知识学习效果的考核,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知识教学以外的能力考核。以考核促发展,用考核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经历,用考核确立创新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导教师、学生、家长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讨论与总结

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中小学做起。小学生创新教育改革不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能够完成的,需要教育管理机关、教育机构、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个人做起,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浅谈中途接管班级的管理工作 下一篇:基础教育阶段“变相的家庭作业”现象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