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是对生命的营养储备

时间:2022-09-22 04:48:48

食养是对生命的营养储备

《汉书・郦食其传》说:“民以食为天”,说明饮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养生,简称食养,是按照中医的理论和饮食规律,合理摄取食物,注意饮食宜忌,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

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食养不仅为人之三宝“精气神”提供营养基础,也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调理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理理论。

那么,人体如何通过饮食营养维护生命的平衡?总的来说,是从补益和清理两个方面来维护这个平衡。

补:补充营养。

人从生下来,五脏就在不停地消耗,因此需要不停地补充营养,这就是“益”,益就是补充人体的阴阳气血,使其维持生命的平衡。

清:清理生命垃圾。

人的一生在不停地产生垃圾,“损”的目的,就是清除生命垃圾,从而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

总之,人们每天的饮食既要补益,也要清理,才能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

食养的原则

配伍全面

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只有将食物进行合理的搭配,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体之所需。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五味调和

五味调和才有益于健康,否则会引发疾病。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的:“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但如果五味偏嗜,就会伤害五脏,亦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说饮食应当有节制,体现在要掌握好饮食的量和时间。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反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孔子说“不时不食”,《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进食的时间规律性。这些都是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的。

一、食养是对生命的营养储备

食宜清淡

《黄帝内经》提倡清淡饮食,不赞成多食肥美甘甜厚腻的食物,因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篇》并且指出多食膏粱厚味之品,容易发生痈疽疔毒、消渴病(今之糖尿病)、偏枯病(今之脑血管病)等。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所说的“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篇》所说的“有病口甘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此后,清淡饮食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历代名医、雅士的推崇,孙思邈、朱丹溪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饮食卫生

讲究饮食卫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孔子在《论语》中已经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阐述精辟,见解独到。其中代表性的有:“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千金要方》明确提出:“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

合理安排一天的饮食

中医认为,一天之中,也存在着阴阳消长的变化、气的升降变化规律。因此在饮食上应该遵循这种规律,才是最符合养生需求的。比如,午后是气升的时候,高血压的人就不要生气、酗酒,以防气血大升而得中风(脑血管破裂出血)。再比如,子时是气降的时候,气虚的人就要防止出现脱证。尤其心气虚的人最要注意,可以在晚上九十点钟喝人参汤。

早餐要吃好

早餐要有动物蛋白,因为早上吃好、喝好,才可补足生命的水塔、营养塔,才能气血充足,气血才能上升到高巅之处,大脑才灵活,才能耳聪目明。要走出“早点嘛,点一下就行了”这样的误区,因为“早上吃得好,一天精神好”。

午餐要吃好,更要吃饱

好多人存在这样的误区:中午饭凑合一下就行了。确实,我们大多数人中午都不能在家里吃饭,或者一两个人在家里吃点剩的,或者在单位凑合吃点快餐,晚上一家人都回来了,又有时间,正好做点好吃的吧!

其实恰恰相反,中午饭不能凑合,中午饭既要吃饱,又要吃好。因为中午阳气盛,生气足,五脏功能处在最佳状态,是消化、吸收营养的最好时候,所以要利用这一时机给人体补充营养,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晚餐吃得少,血脂高不了

晚餐应适当控制饭量,以免在夜间增加胃肠负担。因为晚上大家都处在半休息及休息状态,能量耗损少,尤其睡眠时气血运行缓慢,如果吃得太饱,就会形成血液中营养物质浓度增高,造成血液淤积,日子长了,就会引起血管堵塞而后患无穷。

但是也要因人而异,如果晚上还要工作、学习的人,又当别论,那就应该吃饱、吃好。

睡前吃一点养心阴食品

睡前可以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可帮助精神内守,如冰糖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百合,或一杯牛奶、一块茯苓夹饼等。因为人睡觉后,五脏仍在辛苦地工作着,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另外,应避免饥饿入睡,如果睡前感到饥饿,可以适当吃一点东西再睡。

饮食的六大科学搭配

一是粗细搭配

就是粗粮与细粮搭配,并且品种越多,营养越全面。如中国传统的八宝粥,就很有营养。

二是荤素搭配

就是除素菜(蔬菜每天500克)外,每天要保证摄入50~100克瘦肉。植物蛋白、动物蛋白互相搭配,才能满足人体所需。

三是干稀搭配

就是每日食谱中馒头、花卷、烙饼等应适当配以小米粥、玉米粥或汤等。

四是植物油与动物油搭配

就是在烹调时应以植物油为主搭配少量动物油,如可搭配少量奶油、黄油或猪油。

五是寒热搭配

中医很重视寒热平衡,因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包含寒热平衡,寒热不调可以影响阴阳平衡,也易导致疾病。

一般而言,寒性食物易伤阳气,因寒为阴;而热性食物易伤阴津,因热为阳。所以寒性体质的人应少吃寒凉食物,多吃温热性食物;反之,热性体质的人宜多吃凉性食物,少吃点热的。

另外,长期偏嗜温燥饮食的人,体质会变热;长期偏嗜寒凉饮食的人,日久体质就会变寒。

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西方人体质偏热,所以他们爱吃凉食和饮料,爱吃生菜、凉拌菜;但他们也吃油炸的、巧克力、咖啡、可乐等温性食品,看来他们也很善于寒热搭配。中国人体质偏寒,所以爱吃热菜,喝热酒、热粥、热汤。中国人更善于寒热搭配,如通过饮食的寒热种类进行搭配:苦瓜是凉性的,就炒辣椒来协调寒热;羊肉是热性的,就涮点凉性的茼蒿来搭配;喝了凉性的冷饮,就应吃一点温热性的炸鸡翅来协调;豆腐是点了石膏的,偏凉,就应放点生姜祛寒……

那么偏于寒性体质有什么特征呢?

舌苔白,怕冷,面白,喜吃热的,手足偏冷,脉象偏低,欲近衣被。

偏于寒体的人宜多吃温热食品,少吃寒凉食物。

偏于热性体质有什么特征呢?

舌质红,怕热,面赤,想喝冷饮,手足心偏热,脉偏浮数,不欲近衣被。

偏于热体的人宜多吃寒凉食品,少吃温热食品。

偏于寒性的食物:

――苦味食物多偏寒,如苦瓜、绿豆、苦味菜;

――水生食物多偏寒,如水稻、藕、鸭子、海带、海鱼;

――越冬食物多偏寒,如白菜、萝卜;

――背阴食物多偏寒,如蘑菇、黑木耳;

――绿色食物多偏凉,如青菜、芹菜;

――地下食物多偏凉,如地瓜、山药。

偏于热性的食物:

――辛味食物多偏热,如大蒜、胡椒、羊肉、狗肉;

――陆生食物多偏热,如高粱、南瓜、鸡;

――越夏食物多偏热,如香蕉、石榴、小麦;

――向阳食物多偏热,如向日葵、子、大枣;

――红色食物多偏热,如辣椒、橘子、红枣;

――高空食物多偏热,如栗子、榛子。

六是酸碱搭配

人体细胞代谢需要恒定的酸碱平衡的环境,但是人体在生命活动中,在代谢过程中,在饮食中不断地产生酸性产物及碱性产物。酸碱的平衡也就不断地产生变化,但血液的酸碱度必须恒定在738~744之间。这主要通过肺、肾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饮食进行调节。

是什么原因破坏了酸碱平衡呢?

疾病,包括肾病、呕吐、腹泻、糖尿病、低钾,饮食偏颇,过食酸性或碱性食品,都可能破坏人体酸碱的平衡。

那么,怎样通过饮食来调整血液的酸碱度呢?

血酸性偏高的宜用蔬菜、水果来纠正,碱性偏高的可用肉类食品纠正。因为蔬菜、水果偏碱性,而肉类食品偏酸性。体质偏酸化有些什么表现?

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爱激动,腰酸,四肢无力,易感冒。

产生原因:偏食酸性食物,如肉、油、酒、汽水,尤其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抽烟、不吃蔬菜水果者,排毒功能不好,及有肝、肾病者,缺少运动,心理高压者。

纠正办法:①少吃酸性食品:如肉类、糖类、酒类、蛋类及精米、白面。②多吃碱性食品纠偏:水果类、蔬菜类、杂粮类、果仁类。

杨力提示:以为酸性果蔬是酸性食品,其实错了,果蔬口感虽酸,但却是碱性食品。肉类无酸,却是酸性食品。

杨力提示:人体的酸碱度以弱碱性为最佳,弱碱性环境有利于抗衰老,防痴呆,防动脉硬化。

(本文节选自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杨力讲饮食与营养》 一书。)

上一篇:几种健康食品的科学吃法 下一篇: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