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发展性评价 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时间:2022-09-22 04:25:11

实施发展性评价 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关键词】学生?摇文明素养?摇发展性

评价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001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片面追求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突出评价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们通过开展“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的研究,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的方式,构建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追踪学生成长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强调将被评价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鼓励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促进被评价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对学生的文明素养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围绕文明素养品质的构成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地设计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的文明素养品质的发展和变化做出适时的判断,分析学生的文明素养的发展优势与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力图在学生原有的文明素养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品质。

一、确定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依据

(一)学生文明素养的构成

学生的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学生的文明素养结构的全貌,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学生文明素养的结构。中小学生文明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就“文明”而言,是指学生在衣、食、住、行等行为上的礼节合乎时宜,在待人接物方面热情大方,体现出一个青少年应有的青春活力和自信,而在面对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化时,能够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举止,表现出开放、吸收、包容的文化素养;就“素养”而言,它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在的思想品质,具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待大自然与各种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对待身边的事物和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文明素养要求,因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设计文明素养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的依据之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评价内容,有利于增强文明素养评价内容的可接受度及评价指标的针对性。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我们将小学生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2年级一个阶段;3、4年级一个阶段;5、6年级一个阶段。将初中生文明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7年级一个阶段;8、9年级一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指标依据社会要求及学生文明素养结构来设计,个性指标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此外,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心理因素、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文明素养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和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了解学生的发展潜能,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建议。

二、构建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操作模式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改进和激励,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一般而言,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追求、获得他人尊重与赞赏的渴望,他们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身边的人,如同学、老师、家长、社区居民的细心呵护。让学生触摸真实的生活情境,并对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评价与分析,能够激励和强化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成长。为此,我们构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操作模式(如图所示,见第16页)。

在这个操作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

1.唤醒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源动力。人的需要是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关爱、利他、奉献、真诚等文明素养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与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紧密相连。我们在实施发展性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的各个层次的需求与道德标准之间的关系,唤醒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

2.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手段。由于受到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在实施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确定道德成长目标,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相应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者的激励评价要适度、如实,切忌浮夸的、形式的、不真诚的“激励”,对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缺点与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3.引导学生理解评价目标的内涵并付诸实际行动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追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教育,对学生的文明素养实施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是希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渐养成悦纳他人和正确对待自己的良好品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为人处事的文明素养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形成道德自律。

4.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品德的内化。对学生的文明素养实施发展性评价要触及学生的内心,关键是要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做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又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的心理需求。

(二)实施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操作策略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文明素养的现状。2010年5月,学校课题组设计了“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港学校中小学生文明素养现状问卷”,并在全校范围内分年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年段的学生的文明素养表现不同,针对这个现象,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我与文明同行”“点头微笑,见面问好”“用爱成就未来”等,引导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养。

2.开展星级评选活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德育评价体系,我们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人人成星,人人成功”的评价方案。比如,在“雏鹰争章”和“星港之星”的评价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考核方式,每月评选出“班级之星”“年级之星”“校级之星”,还增设了“阳光少年”称号,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和成功。

3.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平台。近年来,我们主张“实践育人”,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品质的重要载体。比如,开展“爱心阳光义卖”“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八年级离队仪式”等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及时进行评价。

4.构建评价体系框架。我们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及在校学生的实际,制定了《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港学校学生文明素养评价体系》,从个性品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健体、审美休闲等5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5个方面可根据不同的领域分解为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又包含若干具体表现,突出阶段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分层确立各项指标。在构建学生文明素养评价体系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特点,创新指标内容、评价标准、操作方式,发挥教师、家长、同伴、社区居民和学生个体多种评价主体的力量,使评价成为一个民主参与、多边互动和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次评价,促进被评价对象的文明素养的转变和发展。此外,教师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过程体现日常化、通俗化,可采取口头评价、活动反思、成长记录袋、学期评语等方式。

5.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适时融入新元素,完善评价体系。2011年,学校课题组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一精神理念融入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2012年2月,国家教育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完善的考评措施,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这一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学校德育处开展了主题为“与雷锋精神同行?摇做可爱园区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老年公寓看望孤寡老人,开展进社区做好事、净化校园环境义务劳动等活动。

实施学生文明素养发展性评价,能够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收获自信、主动发展,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我们在改革评价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将对发展性评价体系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变得更科学、更客观,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学生文明素养品质的研究》(E-c/2009/034)的部分研究成果。

上一篇:闭卷考试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考 下一篇:小学数学预习指导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