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手术切口的选择和径路

时间:2022-09-22 03:47:52

开腹手术切口的选择和径路

[摘 要] 腹部脏器众多,解剖比较复杂,选择手术切口除了满足一般总的要求以外,要更加重视切口的可延扩性,以及手术后腹壁张力的影响和愈合的牢固性。本文主要探讨了普通外科中的开腹手术切口的选择和径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普通外科;开腹手术切口;径路

1 各种腹部手术切口的优势和不足

最常使用的是纵切口,其优点是解剖层次少,出血少,进腹快,便于延长,关腹也快;缺点是需承受较大的腹壁侧向张力,术后疼痛较重,较易裂开,日后形成疝的概率也较大,尤其在下腹部。正中切口进入最为快捷,损伤、出血最少,能显露多半个腹腔,可向上下方快速延长,特别适用于腹部创伤的紧急探查;但白线血运差,愈合慢,瘢痕弱,抗张能力低,容易裂开和成疝。研究证实,白线缝合后40~50d,其抗张能力只恢复了50%。旁正中切口避开白线,保留了肌肉、神经损伤小的优点,又增加了缝合后的腹壁层次,减少了裂开、成疝的机会;切口位置的选择余地很大,可用于几乎各部位的手术;不足之处是对侧显露稍差。经腹直肌切口虽然可提供较好的显露,但损伤了相应的肌肉和神经,抗张能力受到削弱,远不如旁正中切口合理。腹直肌外缘切口在显露上并不具有优势,又损伤了腹直肌的神经支,不建议采用。

另一种常用切口是横(斜)切口。上腹部横切口呈凸弧形(“屋脊”形切口),下腹部横切口呈凹弧形(弧顶朝向耻骨联合),多用于需作广泛游离、切除的高位或低位大手术,如肝脏、肝内胆管手术,盆腔广泛淋巴结清扫手术。肋缘下斜切口多用于肝脏、胆道手术和脾脏手术。右下腹部斜切口(麦氏切口)则是阑尾切除的经典切口。这些切口虽然大多需要在多个层次离断肌肉,但与血管、神经走向大致平行,对它们的损伤较少,对血运影响小。因此,愈合较快且较牢固,裂开、成疝的概率小。切口的方向与腹壁张力线相同,承受的侧向拉力小,大约只相当于直切口的1/30,故与纵切口相比手术后疼痛较轻,较少影响病人咳嗽,因而肺部并发症较少(据统计比直切口减少了3/4)。不足之处是进腹和关腹比较费时,需要切断较多肌肉,出血较多,不便于向下方延长。麦氏切口是顺纤维方向逐层分开肌肉而不是切断肌肉(所谓的“格子状”切口),对组织的损伤最小,优点更多。不得不扩大切口时,向上可以切断部分腹外斜肌和腹横肌,向内可以切开腹直肌鞘外缘和部分前、后鞘,将腹直肌推向内侧,仍然可以获得右中下腹部的良好显露,完成回肠、盲肠、升结肠和子宫、附件手术。急性右下腹痛疑似阑尾炎时,最好多采用麦氏切口,少采用右腹直肌切口,尽量不应采用腹直肌外缘切口。

2 常见手术的切口选择

应根据原发病和并发病变的部位,诊断的确定性,拟施手术的种类、大小和难易程度,病情的缓急,病人的体态,腹壁的厚薄,过去有无腹部手术史(腹壁瘢痕,预计腹腔内粘连情况)等,选择适当的切口和径路。胃、十二指肠手术,一般采用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肥胖、肋膈角宽者也可采用上腹部横切口。胆道手术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或右腹直肌切口。简单的脾脏切除,采用左肋缘下斜切口或左腹直肌切口;巨脾切除可作偏向左侧的横切口。小肠、结肠手术,采用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阑尾切除用麦氏切口。

3 诊断不够明确的开腹探查切口选择

腹部创伤或其他急腹症,定性或定位不够明确时,选好探查切口很重要。要更加强调满足探点部位甚至探查全腹腔的需求,更加强调切口的可延伸性,紧急手术时还要考虑进入和关闭腹腔的便捷性。正中(上腹部)切口或旁正中切口是最适用的探查切口。旁正中切口优先选择右侧,因为右侧脏器受累的机会比左侧要大一些。一般在最可能接近病变的平面先切开一段,其长度应能允许医生将手伸入腹腔,然后根据探查所见,适当延长切口。如果探查发现该切口确实不适宜,宁愿将其关闭另作切口,而不要勉为其难,尽量不要做对腹壁组织损伤很大的纵横交错的非规范切口。开放性腹部创伤,不能通过扩大腹壁已经污染的创口进行探查和手术,而应另作切口。原创口在手术结束前清创缝合,也不宜用作引流物的出口,否则极易感染且难以愈合。

4 再次手术的切口选择

手术后早期再次手术的目的是处理手术并发症,如误伤、感染、梗阻等,目标明确,比较单纯。手术后期再次手术一般是要解决比较复杂的后遗问题,需要仔细研究、设计。手术后1周内再次剖腹,可用原切口,此时腹腔只有纤维素性粘连,容易钝性分开。2~3周再手术,大多仍可用原切口,但部分粘连已不能钝性分离,需要额外细致、谨慎,尽量避免损伤。3个月左右再手术,原切口周围粘连紧密,最好另作切口。6个月以上再手术,粘连已经定形和部分吸收,一般又可以采用原切口。设计新的切口,首先要满足拟行手术的需求,同时要处理好与旧切口的关系,避免与旧切口形成锐角交汇,也不宜过于临近原切口做平行切口,以免导致相应区域组织缺血、愈合不良或功能障碍。

上一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临床检验分析 下一篇:肺癌化疗患者并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特点及影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