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科学化之一

时间:2022-09-22 03:46:00

通俗唱法科学化之一

摘要:通俗唱法做为一种新兴的演唱艺术出现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关于其唱法的探讨与研究也开始被人们重视,但是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各诉其见、“百家争鸣”的时代,还没有一套完整、科学、正规的训练体系。本人通过此文从通俗唱法要分声部、通俗唱法的气息训练入手,以科学、专业的视角详细的阐述了通俗唱法的正确理念和演唱通俗歌曲应注意的问题,使通俗唱法声乐艺术沿着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健康前行。

关键词:通俗唱法;科学化;分声部;呼吸;演唱

通俗唱法作为一种演唱艺术流派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越来越有蓬勃发展之势。放眼当今世界流行歌坛就会发现:流行音乐已不再是人们眼中的“下里巴人”。以前大家都会认为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起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才是正统的,才是高雅的,才是“阳春白雪”,而流行音乐是低俗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加强,流行音乐也正高速的被人们接受和容纳。在国外,流行音乐的演出登上百老汇剧院这些“大雅之堂”已属常事,特别是摇滚乐和说唱音乐更是被人们所广泛喜爱;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更是迅猛,不仅超过了人们对美声唱法的喜爱,甚至比有几千年深厚底蕴的民族声乐还要普及,特别是电声音响的加入,简直颠覆了我国几千年以来的声乐欣赏模式,可以说开创了我国声乐美学的新纪元。

之所以一些有正统观念的人认为流行音乐低俗究其原因就是:流行音乐是艺术还是商品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一直有争论的课题。本人认为它即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商品范畴。其实很好理解,当一个歌手掌握了这门艺术,再通过一些手段就可以创造价值,比如说发行商的宣传、包装等等。歌手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发行商的最终目很大程度上是获取利益。当然,在优厚的物质基础之上艺术的发展才会有稳固的保障,其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但是无论其怎样发展,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演唱的重要地位。

通俗唱法有其自己的发音技巧与演唱方法,但其并不是孤立于其它唱法之外的,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甚至是相同的。美声唱法是一门系统而科学的发声方法,经过无数声乐大师的努力,美声唱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是其它声乐艺术所不能相比的。我国民族唱法在各种地方戏曲唱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汇,使得我国当前民族声乐的训练和演唱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体系,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演唱水平的歌手。但是通俗唱法这门声乐艺术的在中国却还没有真正的形成理论体系,确切的说应该是没有建立起科学而系统的发声、训练理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是通俗唱法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再一个就是大家思想上对通俗唱法不重视。特别是思想上的不重视就会导致对这种唱法缺乏研究精神,更不会对其演唱的科学性加以探讨。笔者之所以一直提出“科学性”一词,就是要指出无论那种声乐艺术,其发声和演唱都因该是科学的。科学的东西才符合自然规律,才适应时代的发展。程志先生也说过“没有什么唱法界限,只有科学不科学的界限。”下面本人以科学的角度谈谈通俗唱法的演唱。

一、通俗唱法应该分声部

没有接受过正规声乐训练的人在KTV唱歌时,有人可以很轻松的唱一些高音,有人却是怎么也唱不上去;有人声音浑厚、低沉、充满磁性,有人声音明亮、单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每个人发声的生理结构不同,也就是每个人的发声器官不同,最主要的就是声带的不同。

声带又称声壁,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粘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由于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等等的不同,发出的声音往往会有质的不同。在美声唱法中根据男女声音质的不同,一般分为六个声部: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在这六个声部中,每个声部还可以作更细的区别,比如女高音还可以分为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华彩(花腔)女高音,还有接近于两者之间的,如抒情戏剧女高音、抒情花腔女高音、戏剧花腔女高音等。正因为音质上这种细致的区别,才能使声乐艺术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把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感彩如实、深刻地体现出来,使美声唱法得到辉煌,如《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等。

通俗唱法到底有没有必要分声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有人说美声唱法多为表现歌剧人物,之所以分声部是表现感情需要。试问,通俗唱法不表现感情么?实际上通俗唱法不仅要传达思想,而其最主要的就是表达感情。不过表达感情的前提就是作品要用适合的声音来体现。大家试想,如果一个声音单薄、声线非常纤细的声音来唱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是绝对不可能把那种豪放、粗犷的音乐形象和感情表达出来;同样道理,如果让一个声音非常深沉,甚至有点沙哑的女生去唱《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歌曲,我想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出那种空灵、纯净的几乎圣洁的声音,更是不能很好地演绎出这首作品的意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很简单,归根到底就是上面我提到的声带问题,也就是音质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长有又长、又宽、又厚的声带(在美声唱法分类中为男低音或者男中音的声带类型)的人,这种人唱高音天生就比较困难,非要让他去唱《你快回来》,他就是累死也唱不上去的。当然本人并不否定经过专业训练以后他也许可以发出这首歌中的那些高音,可是就算发出了这些高音,也一定不会比那些声带短、窄、薄的人(经过专业训练的)唱起来容易,听起来也没有他们唱的自然、舒服。而且如果长时间的这样唱(拼命的唱高音),声带就会出现问题,发生病变,甚至会终结演唱者的歌唱事业。

所以我认为科学的划分声部是通俗唱法演唱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艺术生命。而且也可以解决很多人“高音唱不上去,是不是不能唱通俗”的疑问,是通俗唱法规范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声部的确立可以根据每个歌手嗓音的异同加以科学化的训练,发挥其声音的独特性,使歌手各施其能,实现声音的多样化、风格化、特点化;可以促使更多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通俗声乐作品出现,加速通俗唱法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建设,使通俗唱法体现出优越、独特的艺术魅力。至于如何划分声部我认为美声唱法的声部划分最有科学性,在这里我们不妨直接借鉴,也就是分为六个声部: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关于具体的声部划分方法这里就不再垒述。

二、通俗唱法的呼吸

凡是与演唱有关的艺术都不能回避气息这个问题,美声唱法中更是有“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一说。通俗唱法的气息究竟如何要求,目前有很多种的说法,没一致的意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呼吸的重要性。有人说通俗歌曲音域不宽,不需要练习气息。诚然,有很多通俗歌曲的音域并不是很宽广,一般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完成,但这并不代表全部,这些歌曲的出现很多原因是市场的需要。特别是过去很多偶像歌手的出现,他们有着俊美的外表,虽然没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甚至就没有学过音乐,但是发行商在利益的驱使下,给他们量身订做了很多歌曲,经过宣传、推广使得这些歌曲很快流行起来。但是这些歌曲本身的难度并不大,艺术性也不是很强,所以说很多人感觉通俗歌曲就是很好唱,不需要专门学习。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可说是管中窥豹。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有很多的歌曲如果不经过专业的训练是很难完成的,比如说《青藏高原》、《你快回来》、《死了都要爱》等等。这些歌曲在演唱上都有相当的难度,要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用自然声喊上去,困难很大,就算喊上去了也不会好听。随着音乐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歌手的演唱水平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实力派歌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所以提高歌手的演唱水平也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潮流所向。而提高演唱水平最基础的就是掌握好气息的运用。

以前有很多声乐书籍上都曾讲过,说什么把气吸到小腹丹田的部位,腹部胀起来,唱歌的时候把气从丹田送出。这种说法有它对的一面,但缺乏说服力。在这里,我将从人体解剖学的原理来阐述歌唱呼吸的方法。从解剖学的原理来看,人吸气是不可能直接吸到腹部的,人的喉部有两根管道,一根食管,一根气管。只有气管才是用来吸气用的,而喉部气管只通到肺部而不通到腹部。从人体解剖可以看到,人的肺部有许多的支气管和肺泡,肺泡呈透明状。人体呼吸的气通过支气管吸到肺部的肺泡,肺部中肺泡的扩张与收缩,从而完成人体氧气的需求和废气二氧化碳的排除。因此,胸腔里肺部的肺泡才是我们气息应吸到的地方,当我们吸气时,气息通过喉部到肺部的肺泡。使肺泡形成扩张,无数的肺泡扩张后就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向胸腔及背部挤压,而前胸和背部扩张的余地有限,气息就会向下作物理式的活塞运动。这种运动压迫胸腔和腹腔之间的隔膜(横膈膜),从而导致横膈膜呈物理式的向下运动。横膈膜位于胸腔下部,是一个大而扁平的约有半公分左右厚度的肌广组织,横膈膜把胸腔和腹腔分隔开来,横膈膜的作用是控制呼吸的,在静止时是呈“”形的,吸气时,由“”形变成了“”形,即吸气时下降,呼气时上升。横膈膜的下面是胃,胃要先下降,横膈膜才能下降。但是胃的下面是肠,没有地方给胃下降,于是腹部要向外凸出,胃才能下降,呼吸的过程就很明显了。

对于通俗歌曲的演唱,我认为应该是以深呼吸为基础的。因为深呼吸有利于上身和喉部的放松,这两个地方放松了,加上气息的合理运用才可以自如地调节声音,才可以经得起长时间演唱的考验。为了使气吸得深,很多人用过很多的方法。如:闻花、吹灰、潜水前的深呼吸、憋气等等。我认为叹气式的呼吸方法比较好。我们在生活当中都有过叹气的经历,但可能谁也没有刻意去体会叹气时的吸气状态,每个人在叹气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吸气的准备动作,而在叹气前的准备动作就是一个下意识的深呼吸,这个下意识的深呼吸就是唱歌前最好的准备动作。在叹气前的深呼吸时就会感觉到肋腔四周向外扩张,横隔膜向腹腔方向伸展,胸腔扩大;而叹气时腹部上方会轻轻的向外一弹,这个向外一弹的这个力量就是唱歌和发声的原动力。而这时的吸气无疑又是吸得最深和最流动的,叹气时双肩以及脚腔绝对的放松。在吸进去气以后,把胸腔最下面肋骨的周围保持住吸气时的扩张状态(实际上就是让横膈膜保持下沉),然后小腹一个向里向上的力量来和这个保持扩张的力量对抗,这就是唱歌时的气息运动状态,这样发出的声音是有气息支撑的,也是最美、最自然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 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3

[3]逾达.《通俗唱法基本教程》[M].上海:上海声像出版社,2000.

[4]陈文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艺术的萌芽》[J].南昌: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3-12-28.

[5]刘天礼.《通俗唱法歌唱要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08

[6]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7]徐竟存.《跟我学唱歌一通俗唱法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8]周小燕.《声乐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

[9]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0] 徐竟存.《通俗唱法名师指点》[M].湖南出版社集团,2001年7月

[11]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12]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13]包兆会.《我动我晕眩―流行音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戏曲内在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下一篇:浅谈社区音乐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