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强化问题意识

时间:2022-09-22 03:27:45

突出学生主体,强化问题意识

摘 要: 在中师及中学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陋习。这种错误的思想和做法不仅无能低效,而且误人误教。要从根本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文章认为,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牢牢树立两种观念:一是突出学生主体,二是强化问题意识。

关键词: 中师历史教学 学生主体 问题意识 教师主导

我多年从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工作,近年兼任历史教学,通过多次听课评课,对于师范学校历史教学的问题感触颇深。

在中师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得口如悬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是课后回答问题时,学生除了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外,自己却不能独立思考,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更谈不上课余的深挖拓宽。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作为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更应该走在教学改革的前面,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而如何改变教法学法,转变课堂面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师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成了我们必须认真思索、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作为学习者主体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只重视教法设计,忽略了对学法的研究,存在重教轻学的思想。在这种教学中,课堂活动表面上热闹生动,但是学生并没有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来。要从根本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牢牢树立两种观念:一是突出学生主体,二是强化问题意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只重教不重学,教学不是从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出发来设计和安排的,而是从如何方便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出发来设计的。这是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错误做法。教和学,是教育史上一对永恒的矛盾,但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目的和依据,教必须从学出发,自始至终围绕着学来进行。

突出学生主体,就要求有这样的认识:

1.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组织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形成经验体系。

2.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策动者和引导者,将主要精力用在问题情境的设计和学法指导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4.课堂活动的形式应该多样化,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同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的素质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题。师范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论。

二、强化问题意识

在学习中,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的连接点,是学生能力的生长点。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没有问题的教学,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前提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探索历史规律;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应该具有典型性,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和脉络,帮助学生深化教材,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下面列举我兼任历史教学的两个实例:

如在教学中国历史第二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我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2)试说说各个封建王朝是怎样加强对多民族国家的控制的?

又如学了第六章“对外交往”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两个假设:(1)假设明朝统治者改变思路,转而重视海外贸易,继续支持郑和下西洋,中国的命运将会有何不同?(2)明朝时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中国的命运又会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达迦马远航的时间、规模作比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作比较,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错过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机遇,造成了被动该打的局面;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才能富强。今天我们面临着又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应该怎么办?

实践证明,善于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教学成功的一个秘诀。

三、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主体和强化问题意识能否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能否得到统一,关键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与否,体现在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与否上。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我对此问题的基本认识:

1.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从重教转到重学,从重视教法的设计转移到重视学法的研究。好的教法应该建立在学法之上,再好的教法最终都要通过学法得以体现。只有将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学目的才能得以实现。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不研究学法的教法,无异于自导自演的独角戏,置学生于教学之外,是不会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2.在历史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历史教学从来都不否认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但在终身学习的现代社会,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问题”是将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的有效手段。“问题”的实质是学生认识活动与智力能力、思想情感各方面发展之间的差距(矛盾)。因而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应该精心地设计和琢磨。

3.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与教学内容和手段。我认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就是:教师采用最恰当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内容。而不应该是教师运用某些教学媒介,将教学内容传递或强加给学生。教师的“导”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调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这样才能“强力不反”。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也无涯,学也无涯。

参考文献:

[1]胡寅生主编.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2,第二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编.小学教育学,1999.12,第一版.

[3]茹宗志,李军靠主编.教育学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7,第一版.

[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第一版.

[5]许高厚等主编.普通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第一版.

[6]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第一版.

[7]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历史,1999.12,第一版.

上一篇:学生“翻身”做“主人” 下一篇:“圆的方程”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