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策略

时间:2022-09-22 02:28:53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多元化,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小学体育课程在增强学生体制、培养学生毅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终身锻炼的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就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进行相关的探讨与分析。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质疑能力是实现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在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这样才能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消化和吸收。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质疑。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这一项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提供一些立定跳远的训练视频,让学生对这一运动的动作要领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立定跳远的下蹲程度、在空中的姿势等,通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到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使得学生能够在质疑的过程中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尊重,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处在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如果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会产生厌恶甚至是抵触的情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因此,在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推动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创新,进而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充分的训练。

三、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传授一些动作技能,而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牢牢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动作技能,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的制约。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尊重,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进程中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起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进而使得学生在有效的引导之下找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小学体育课程开展的进程中,教学开展的方向往往会受到教学评价的影响。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一些硬性的考核成绩,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尤其是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进行更多的关注。在教学评价中,如果仅仅只是通过一些硬性的指标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在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进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情况,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要针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开展定期培训,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得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深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够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依据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来引进专业的高水平的体育教师,进而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开展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进而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

(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泰安学校)

上一篇:浅谈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装表接电工作中的隐患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