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试图取悦所有的人

时间:2022-09-22 02:20:39

叶存洪,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委员。

到某校调研,教师普遍反映学校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规章制度都有,汇编在一起,厚厚的一大本,但缺乏执行力,不遵守就不遵守,没人追究,无人问责。这样,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屡屡占了“便宜”,遵章守规的人就觉得“吃亏”了。于是,一部分人开始“有样学样”,也跟着与校规校纪玩“迷藏”,最终导致规章制度几乎形同虚设。

问及原因,都说校长“人好”,“是个好人”,“不愿得罪人”,有人违反规章制度,拉不下面子去批评。后来跟校长交谈,也印证了这一点,校长明确地说:“大家难得同事一场,同事是缘分,我这个校长也不一定是永远的,说不定哪年就下来了,况且现在上上下下都要求以人为本,善待教师,所以我不会跟老师‘红脸’的,这是我做人做事的一个原则。”

的确,校长的性格可能就是学校的性格!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学校的办学品质、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思想观念和为人处世方式。

问题既然是出自校长,那么,解决问题当然还得是校长。首先校长要真正意识到,取悦所有的人,既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一味当“老好人”虽然顾及了个别人的面子,但却会让多数人感到心寒和失望。简言之,你得到的只是少数人的“肯定”,失去的却是多数人的心,真真正正的“因小失大”。即使是那少数人,也许还会“得了便宜还卖乖”,心里或许还会笑话这个校长不讲原则、没有正气、缺乏魄力。所以,当“老好人”于己、于事业都是有害无益的。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好局、起好步非常重要,抓制度管理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校长上任后,校长和教师双方都有一个互相试探的过程,试探对方人格和管理的弹性。如果当教师做出某种行为,想试探校长管理上的弹性时,校长会不失时机地进行批评、说服、引导、矫正,那么行为人就会立即缩回他的“触角”,知道这个事情“没门”。相反,校长或视而不见,或力度很小,无关痛痒地说两句,行为人心里就有数了,知道这个事情或行为“没有危险”,“校长不会把我怎么样”,慢慢地,他就开始无所谓了,甚至越走越远,挑战制度。我以为,学校管理在做到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同时,也要让员工对规章纪律产生敬畏感。如果说“敬畏感”一词言重了,那至少是也要有“敬重心”的。一个人对规则、规矩不敬重,他就很可能什么也不在乎。所以说,遇到不合制度规定的事情或行为,校长有责任站出来理直气壮地“发声”,借用一句话说,这个时候“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要知道,校长敢于对不正确的事和行为提出批评(当然要讲方式方法),一个学校才能正气弘扬、健康向上。而且,我相信,即使被批评的人一时接受不了,但只要你秉持公心、主持公正、办事公道,时间长了,他也能慢慢地理解,甚至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他会对你的人格更加敬重,对你的能力心悦诚服。

这里还涉及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校长跟员工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有人说,校长要和教师打成一片。其实,从管理的角度讲,这个话不完全正确。准确地说,该打成一片的时候固然要打成一片,但有些时候还得要有那么一点距离。这方面,“刺猬定律”(两只刺猬冬季睡觉时既能互相取暖,又能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不致刺痛对方)是值得借鉴的,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那就是“若即若离”!与员工走得太近,“零距离”,遇到违纪的人,自然就很难拉下面子,做出果断的处理,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人情世故”的文化环境里。如此,只要一个教师的问题得不到处理,类似错误便会在其他教师身上接二连三地出现,久而久之,校长就会觉得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难以下手,就会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就会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有令难行”和“有禁难止”的局面。

上一篇:又到年终检查时 下一篇:用文化传承点亮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