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双反调查原因分析

时间:2022-09-22 02:09:07

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双反调查原因分析

摘 要:美国于2011年11月、欧洲于2012年9月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主要产品——电池片和组件,接连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从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的原因。最后,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角度分别提出对策。

关键词:光伏企业;反倾销;反补贴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62-03

光伏行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之一。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以解决能源供应和需求的不平衡,从而保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从1980年以后,全球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从大自然的保护、人类的长久发展等因素,制定了较为系统的、针对本国实情的光伏产业的发展计划和一系列政策,光伏发电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市场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我国顺应潮流,光伏行业迅速发展。从1999年开始我国光伏电池的产量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35%,2007年起超越欧洲、日本,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第一大国。然而,贸易保护的幽灵在经济疲软时总能被唤醒,世界大国纷纷拿起贸易保护的大旗,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政策。我国光伏企业在经历了2010年快速增长之后,出现了2011年显著下降。

1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起步晚,发展迅速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步较晚,产量较低。伴随着世界对于太阳能这个新能源的使用率的上升,我国光伏产业抓住这次机会,努力壮大自身。短短几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了世界主要的光伏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光伏产品中光伏电池的供应猛涨,产量增长为原来的1.35倍。2007年起赶超世界大国,坐上了太阳能电池制造第一的宝座(表1)。在高回报高补贴的刺激下,大量企业涌入光伏产业。2009年世界排名前25的光伏生产商,我国厂商的占有率为32%,太阳能电池在全球的销售额占据世界总额的5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2.47%上升到2010年的44.46%。相比下,美国由10.37%降到5.74%,市场份额被中国挤占。

1.2 产品综合实力强大

经十余年的奋斗,我国光伏企业成功拥有完善健全的供应链、在产业上下游的技术上坚持寻求新技术和飞速扩张的产业规模这三大核心竞争力。

2010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和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21GW、8.7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多晶硅产能达8.5万吨,产量为4.5万吨,同比增长了100%;全国多晶硅进口量达4.75万吨,进口额为26.7亿美元,同比增长57.1%;中国光伏企业达500多家,在海外上市16家;全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多晶硅产量前10家企业中中国均占据了4家。5家中国光伏企业进入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前10强。

1.3 产品出口比例大

在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竞争中,我国占据一定的优势,其产量占据世界总额的60%。而90%的中国产品用于出口,卖给欧洲的光伏产品占据总量的80%。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数额为10GW左右,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一半,据统计达二百零二亿美元的出口额。接下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我国产品的出口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可喜的产业规模其根本依据以国外市场作支撑。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的前三个地区分别是:欧洲、亚洲及北美洲。他们的代表国分别是: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其中,欧洲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1.4 原材料依赖国外市场

例如原料多晶硅,近年来我国多晶硅出口销往韩国的数目庞大,在2011年,其出口额就达到2473.08吨,所占比重为40.74%,其进口额达到7789.86万美元,所占比重达到40.62%。中国从美国和德国也分别进口2153.09吨776.50吨,进口额分别为6052.61万美元和3163.28万美元。而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总量占比只有11%左右。

2 我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的原因

2.1 内部因素

2.1.1 技术含量低

光伏产品的产业链细分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他们分别是:硅材料、硅锭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最终实现光伏发电福利于人们。中国光伏生产商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的生产制造上,依靠劳动力、技术含量确实微乎其微的,当然盈利额也是很少的,尤其是组件环节,成本竞争最为激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最低。光伏产品的成本和质量直接由光伏设备的技术质量决定。

由表4可知,我国多金硅的进口需求一直超过50%,对外的依存度很高,这将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提高技术含量,努力发展自身优势,能够独立的生产。

2.1.2 输出产品量大

“双反”调查前我国太阳能产品大量输往国外成为他国对中国实施“双反”的直接原因。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往后的能源中占据无比重要的地位。据知,我国2008年光伏电池的产量约为两千兆瓦,约占全球的30%;出口额约为60亿美元,约占全球的45%。而此时,欧洲光伏电池的产量约等于中国的产量,但美国确是中国的一半。据美国商务部报道:2009年是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的一个转折点,之前是远远不及邻国日本的,但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增至406.51百万美元,增幅达81%;2010年我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的销售额巨大,相较前一年,竟是其1.84倍;2011年美国企业提起申诉前的1-10月,中国对美出口高达1994.16百万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51.51%,而日本同期的增幅仅有52%。

2.1.3 产业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作为我国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在短短几年内由2008年的不足100家发展到500余家,但这并不代表着生产的产能被完全使用。在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为21GW,所以中国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产能是被浪费的。虽然出现这种状况,但国内依旧有上百个城市以光伏产业为主,甚至于十几个城市计划发展成为上千亿的光伏产业基地。

2.1.4 政府的支持

中国的产业支持政策成为外国对我国实施“双反”调查的借口。

光伏企业作为我国重点支持的产业,各种财政补助资金和政策战略等使得其发展迅速,致使2009年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量急剧猛增的情况。但这些政策政略成为美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借口,为外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条件。

2.2 外部因素

2.2.1 国外经济政策方面

外国保护相关产业成为外国对我国实施“双反”的直接经济原因。光伏产品出口量大,挤占了外国本国产品的市场的份额,使得外国国内市场出现存货的积压、工厂减产、人们的就业压力大、企业破产等情况,阻碍了外国本国的产业的发展。所以外国的本国企业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是中国政府的政策使得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大导致本国企业的破产。因此,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美国政府接受了以Solar World公司为首的7家美国光伏电池厂商的申请,这是美国发起此次双反调查的直接经济原因。

各国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成为实施“双反”政策的深层经济原因。据报道显示,中国在世界能源的使用量上遥遥领先,大约消耗世界能源的20%,这其中耗能以煤炭为主,占其能源消费的70.4%。美国仅次于中国占世界能源消费比重的19.2%,其中以石油消费为主,占其能源消费的37%。可见传统能源消耗终究会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各国都想要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所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产业结构。众所周知,新能源产业是可供攀登经济的另一座高峰。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希望借此机会重新燃起制造业的壮大苗头,使其重新获得在国际地位中的竞争优势。所以,一切的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它都会不顾一切剔除。

2.2.2 国外政治制度方面

美国总统的大选压力成为美国实施“双反”政策的直接政治动因。美国于2011年对中国实施“双反”调查,但调查期限却迟迟未定。2012年又将“双反”调查公布时间由一月推迟至二月十三日。打着需要更多时间进行研究探讨的牌子,其政府有意将贸易化转化为政治化,造大总统大选的声势,拉拢本国光伏企业的选票。如果说美国的总统大选的压力是美国对我国实施“双反”的直接政治原因,那么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美国的霸权主义就是其深层的政治原因。在美国国内的不爱好和平的激进分子,他们企图利用这次的“双反”对我国进行干预。他们希望能够改变我国的经济政策,乃至整个国家政策,对今后的发展规划也希望能够干预。这些都是将其霸权主义展露无遗。如果将我国产品出口的巨大优势推究于我国政府政策的补贴,而忽略了自己给予本国企业的庞大数额的补贴,这些都显示出其干预我国经济政策的主宰意图。

3 我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的应对策略

3.1 政府支持

3.1.1 调整产业政策

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将补贴从生产环节转移到安装环节。目前,石化能源发电、水电、核电和风电的成本都低于太阳能发电。所以,要想发展太阳能能源这中间缺少不了国家的支持。目前我国实施两种补贴:初始投资补贴和上网电价补贴。“金太阳”工程作为上网电价补贴的代表,采取财政补贴和电价优惠等政策,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具有重要的推力。国家投资补贴的形式有:实行地面、屋顶、建筑一体化统一上网电价。在光伏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将补贴从生产环节转移到安装环节中,改为直接对电价进行补贴,不仅抵御了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而且也有效地扩大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3.1.2 加快启动国内市场

目前,我国光伏市场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例如,2009年光伏电池的生产量为2亿瓦,其中99%用于出口,这就形成了对外国极为有利的“买方市场”。我国企业要想走出此困境,扩大内需是必要的。据国家电力局的统计,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甚至有无电村和无电户的存在,这些都构成了光伏企业的潜在市场。国家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政略,支持光伏消费市场的发展。

3.2 行业整合

3.2.1 组建行业管理组织和产业联盟

从以往应对反倾销的实践看,单靠少数企业往往无济于事,只有行业“抱团”应战才有希望赢得胜利,因此发挥行业管理组织和产业联盟的作用非常重要。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建立了相关行业的管理组织,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却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管理机构,行业的内部也不够团结。这种“散兵”的状况不利于应对“双反”的调查。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光伏产业管理组织,负责光伏产业的相关活动,组建产业联盟,众志成城的面对“双反”调查。

3.2.2 打造全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企业是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制造环节,技术含量低,赚取利润低。健全产业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光伏企业应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有助于增强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扩大利润总额。可以设立海外机构,从产品出口转变为制造服务业,服务于广大的用户。

3.2.3 加强技术创新、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虽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制造大国,但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一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整个产业就会陷入困境和危机。为此,我国应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在培育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的出口产品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3 企业自救

3.3.1 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国内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是存在的。更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外国市场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售价是远远低于其成本的。这些现象都成为国外制定“双反”的重要证据。企业要想合理的、健康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统一标准,规划市场的价格机制,设立产品部的检验检测机构,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以促进我国光伏企业长久的发展。

3.3.2 熟悉国外反倾销程序

我们应该积极的应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面对国外的“双反”,熟知程序并据此制定每个阶段的预案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佳.崛起的光伏产业[J].上海经济,2008,(9).

[2]宋剑侠.2011年中外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及市场前景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1,(6).

[3]王有志,皮宗平,梅伟.江苏光伏产业再发展机遇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1,(10).

[4]耿亚新,周新生.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论及发展路径[J].中国软科学,2010,(4).

[5]王晓宁.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09,(11).

上一篇:民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