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构建和11N层次大纲模型的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时间:2022-09-22 01:59:10

基于逆向构建和11N层次大纲模型的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摘 要 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角度讨论了如何充分利用校企专业共建的经验,解决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对应用开发课程进行知识的再组织和体系的再重构,提出了利用逆向构建和多层次大纲模型,采取灵活的实用的普适性强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并在软件工程专业中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 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 重构 层次大纲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16

Applie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Methods Based on

Reverse Building and 11N-level Outline Model

――Take Softwar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System as an example

YU Puyong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00)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discussed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profess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experience,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raining,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urriculum proposed re-organization and re-re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proposed the use of reverse construction and multi-level outline model, flexible and practical universality stro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practice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Keywords: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rebuilding; level outline model

1 问题与背景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推进,大量高等院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确定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并为此进行了相应的建设,但是近几年来,这类院校都普遍面临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间的不协调问题,这种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的不协调。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都是在“厚基础”的指导下制订的,所谓“厚基础”即课程体系中以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为主,这类课程都是缺少动手能力的课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实际方案中该类课程要占据课程体系的1/2课时,在缺乏合适的教学方式时,该类课程学习效果也比较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懂理论,会干事,能创新”,但显然学校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企业需求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显著的不协调。

(2)知识更新的不协调。部分高校注意到了上述的问题,在大三学期开始大量增设了以动手和实践为主的课程,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知识更新机制,导致许多课程讲授的技术落后,在知识更新上与企业需求相比严重落后,导致了知识更新的不协调。

(3)能力要求的不协调。由于知识结构和更新的不协调,导致在能力培养上也出现了不协调的问题,都是动手能力,但是由于采用的理论和技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做事时的方法和过程是不同的,学生必须还要经历一个过渡期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上述问题普遍认为是学校封闭办学和师资力量不足所引起的,所以近年来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开放式办学,其中校企共建是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方式,校企共建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2010年,我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纲要中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此为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我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校企共建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面向应用的开发课程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更新,这种变化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开发技能,快速地满足企业需求,但同时也对培养方案中的原有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冲击,旧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资源建设也严重滞后,这一现状凸显了教育领域中学校机制的僵化和技术需求快速变革的矛盾。

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解决上述不协调问题与矛盾是亟需研究的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有一套灵活的实用的普适性强的应用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从知网检索“培养模式”相关文献达到90多万,检索“实践体系”和“理论课程体系”相关文献都达到100多万,而检索“应用开发课程体系构建”相关文献仅有13条,这些文献中对课程体系的研究仅仅是立足于某专业应用方向进行探讨,没有提出在技术快速变革下构建课程的策略,也没有阐述相关资源的建设方式,可见现有的我国高校应用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实践体系和理论课程体系方面,缺少一套普适性强的应用开发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11N层次大纲模型的,能快速响应变化的逆向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对解决快速变化的知识如何在高校进行传播教授提供强力的支持,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更密切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逆向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总结分析各高校校企共建的过程和经验会发现,在校企合作共建中,企业方给出的一般都是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大纲,他们不会强调学生的长期发展,只是关注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立即为社会接受,快速为企业创造利润,这种要求与高校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潜力是矛盾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校企共建也是一种博弈,但是只有做到了使培养的学生在离校时能立即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又有具有长期发展的潜力,这种合作博弈才是双赢,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合作中不应只是关注表面上双方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设备等资源,更应该关注双方深层次的需求,进而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使高等人才培养回到学校培养、企业聘用的轨道上来。

通过分析校企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总结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我们认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采用逆向构建方法更恰当,该方法采用四步来进行:首先,企业方给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应用技术类课程大纲,校企共同分析这些课程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阐述企业的需求,特别是能力需求解决“会干事”的问题,确保学生一毕业就能工作,填平学校与企业的鸿沟。其次,以第一步分析的结果为参考,确定必需的理论支持课程、素质支持课程,解决“懂理论”的需求。然后,结合专业特点,增加适当课程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为“能创新”提供支撑。最后,对课时和课程次序进行微调,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采取这种方式建设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的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长期发展,解决了应用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311N层次大纲模型

知识结构的完整只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落实确定的知识结构,涉及到具体课程的具体内容上,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更新问题,特别是在IT相关专业,应用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这种状态下,传统的一个课程一个教学大纲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合,它难以适应知识与课程的快速更新,更应该从课程体系建设的层面进行课程大纲的建设,采用11N层次大纲模型,即明确应用知识是理论的实践这一观点,打破理论课程与应用开发课程的界限,对应用开发课程的知识进行知识点分析,建立应用知识点和相关理论关联矩阵,放弃以具体应用技术课程来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式,转而采用以理论实践的角度来进行应用课程设计,明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观点,具体授课内容随需而变,灵活变化而不随意,使授课内容可控可评价测量,建立一套课程体系一套课程大纲多套授课大纲的11N模式,课程大纲描述关联矩阵中的理论知识点,它是稳定的,授课大纲是课程大纲在具体应用技术上的实现,它是灵活的易变的。这样的设计避免了为追逐新技术而随意设置课程,导致课程繁多但难以真实开设,也体现了不同应用技术的相同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技术上的自学能力。

4软件工程应用课程的实践应用

以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开发方向人才培养为例,由于IT技术变化快速,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在校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学生毕业后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还需要进入培训机构进行再次学习。按照上述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按照调研确定应用课程确定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支持课程完善体系调整课时的活动路径完成应用开发课程体系的建设。并按照11N层次大纲的思想进行课程大纲和授课大纲建设,如该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没有单独开设,而是建设一个课程大纲明确理论知识点,在应用课程中进行更生动的讲解,建设三个授课大纲分别规范SQL Base、SQL Server和Oracle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其中SQL Server和Oracle在同一个课程大纲的规范下,明显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使教师和学生更能清晰理论的不同应用实现,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课程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发挥社会化网络和用户提供内容的网络技术,通过在线支持,采取教师提供大纲和核心内容,学生网络补充的方式快速形成有效的课程资源,避免教师陷于技术细节的解决。

5总结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趋势,部分本科院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首要的就是一个灵活的合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本文提出了需求导向的从企业需求到理论基础的逆向构建方法,以及课程实施中的11N层次大纲模型,这些方法满足了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和开设,通过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获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国浚,刘德强.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潍坊高等教育,2006(4).

[2] 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3] 陈群辉,肖旭.高职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2).

[4] 陈炳森,刘棣中.“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5] 黄绍平,李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6] 郭永洪,眭碧霞.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设想[J].计算机教育,2012(21).

上一篇: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新探 下一篇:普通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