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施工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9-22 01:40:10

园林施工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笔者对部分施工人员在有些材料运用、实践操作中具体做法上感觉有些不妥,结合个人经验及查询资料,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1 泥炭土与腐殖土

根据相关标准,园林设计通常要求对土壤进行改良,多是在土中加入泥炭土或腐殖土;施工具体操作中,施工人员多是在市场上买来就用,使用的有泥炭土、腐殖土、堆肥,甚至半腐熟的有机残渣。

1.1 泥炭土(peat soil)

泥炭土是指在某些河湖沉积低平原及山间谷地中,由于长期积水,水生植被茂密,在缺氧情况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残体积累并形成泥炭层的土壤。

根据泥炭形成的地理条件、植物种类和分解程度,可分为低位、高位和中位泥炭三大类。

高位泥炭分解程度较低,氮和灰分元素含量少,酸性较强,pH值在4~5之间。容重较小,吸水透气性好,一般可吸持水分为其干重的10倍以上,能用于配制培养土,但pH值必须调至5.5~6.0。

低位泥炭经漫长时间的积累分解成度较高,氮和无机元素含量较多,酸性不强,肥分有效性较高,容重大,吸水和通气性较差,对土壤改良作用不明显。

中位泥炭: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性草炭,性状也介于二者之间,可用于改良土壤。

1.2 腐殖土[humus soil]

腐殖土是森林中表土层树木的枯枝残叶经过长时期腐烂发酵后而形成,半湿润、半干旱草甸草原或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由腐烂的植物物质以及各类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层混合物,具有较深厚、含量丰富的腐殖质,其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团粒结构良好,土色呈暗灰至黑色。

自然形成的腐殖土数量有限,根据腐殖土形成原理,现多见自制腐殖土,秋天收集落叶、杂草进行堆制;一层树叶一层污水,最后盖一层10cm厚园土,翌年暮春盛夏各打开1次,翻动并捣碎堆积物,再原样堆好。温暖的地区,到深秋时大都能腐熟,此时挖出捣碎过筛即可使用。自制腐殖土制作方法与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堆肥制作非常相似,堆肥是利用各种植物残体(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泥炭、垃圾以及其它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混合人畜粪尿经堆制腐解而成的有机肥料。堆肥主要利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将植物有机残体,进行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使各种复杂的有机态的养分转化为可溶性养分和腐殖质,同时利用堆积时所产生的高温(60~70℃)来杀死原材料中所带来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达到无害化的目的。

堆肥与自制腐殖土均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功效,但二者的特性和主要作用是不同的,尤其是用来改良土壤后马上种植植物时,因堆肥中氨氮含量和有机酸性物质含量较高,并不利于根系受损植物的生长。自制腐殖土未完全腐熟分解或者原料中嫩枝叶等含水量高的材料过多时,也不宜使用。

所以,新栽苗木前改良土壤时,要使用高位泥炭土或腐熟的自然腐殖土,并且要粉碎,拌和均匀,并注意pH值,慎用堆肥与自制腐殖土。

2 假活与假死

2.1 假活

植物尤其是落叶乔木栽植后,新叶萌发,但过一段时间后,从枝叶顶端逐渐萎蔫、干枯死亡,最终全株枯死,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假活。笔者认为‘假活’这个概念并不严谨,关键是判断植物成活的标准,如果我们是以新叶是否萌发判断植物成活,那么只要植物栽植后,新叶萌发,就可以认定为成活,之后枯死再认定为死亡,成活即成活,死亡就是死亡,否则,所有植物栽植并萌发都可以说是假活,意思好像就是:是成活的,也可能是假成活的。

2.2 假死

有些落叶乔木如银杏栽植后几个月、几年甚至长期不萌发,但是树皮依然保持绿色,也不失水,几年之后又萌发出来,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假死。笔者认为‘假死’这个概念同样不妥。

树体靠自身养分发了芽,但没有萌发新根,过段时间,树体水分耗尽就会枯缩死亡。因此不能以“出新芽”来判断大树是否成活。同样树体养分比较充足,但既没发芽,也没出根,就误以为树已死亡也不准确。只要后期补足养分和水分,并保持根部良好的生根条件(透气,防积水等),辅以使用促根技术和加强移栽养护措施就可能会出芽生根,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死树。

假死、假活实际是以什么标准确定苗木成活与死亡。我们可以按以下几点来判断植物是否成活:①移植后一段时间观察大树叶片是否变绿,恢复正常;②观察大树皮层颜色是否有变化,水分是否饱满;③观察大树木质部色泽是否新鲜,是否干枯皱缩或变褐坏死;④在接近土球处刨出一个观察小口,观察根系是否坏死或发新根;⑤在生长季节通过使用生根剂、生长刺激素处理,3~6个月内是否有萌发,如未萌发可认定为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移入苗圃或以其他措施处理。

3 树木输液

现在,树木栽植后输液已经成了一项普遍的技术措施,一般要求用刮铲刮去老皮,以露出新皮用电钻打孔,钻头斜向下45°角,深度保持在3~5cm之间,用电钻把木屑带出。挂上营养液,等液体流出时把输液器插入钻孔。所谓营养液含有树木生长所需的营养,可激活大树的细胞活性,提供大树生长活性物质,像多种有益生物菌群、有机肽、硼、锌、镁、铁、钼等多种微量元素,并且有利于给大树补充水分。药液由导管直接输入到树干中心,树木很容易吸收,增强树势的恢复力。同时,营养液中含有杀菌成分,可为大树防病。

笔者认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乔木树干结构中,从外到内是树皮、木质部、髓;树皮由表皮、真皮、韧皮部和形成层组成,钻入3~5cm之间,用电钻把木屑带出,显然已深达木质部,木质部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因此,此时输入的最好是水分和无机盐,所谓激活大树的细胞活性,提供大树生长活性物质,像多种有益生物菌群、有机肽等,以及杀菌成分,可为大树防病的物质与作用机理有待确认,施工具体操作中,输入液体的水质、溶液成分、浓度、植物是否需要,能否吸收?不同植物个体需求是否一样?输液后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迄今未见准确权威的报告,相反,曾见过相同区域,相同规格树种,同时栽植,部分输液,部分输水,部分未处理,成活率相差不大。

输液要达到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按需要输液,根据树木实际需要确定输液内容和输液量;②按吸收能力输液,根据树木吸收能力确定输送的具体物质、形式;③按输液物质类型确定输液的部位和方式;④确保输液不破坏树体应有的生理平衡,不对树体造成新的损伤。

4 土球包裹与绳索处理

园林植物栽植施工实践中,土球包裹与绳索去除处理往往不够彻底,多因施工管理人员要求不够严格,工人偷懒,或因土球开裂松散,怕土球散落而没有彻底清除掉土球包裹物与绳索。

包裹物与绳索遗留在树坑中,一会导致填土不紧实,二会阻隔根系与土接触,三会在腐烂过程中产生热量、分泌有害物质、滋生致病微生物等不利因素,妨害植物成活与生长。施工管理中必须严格要求,细心检查,确保按规范操作。

土球已开裂松散,如不清除掉土球包裹物与绳索,既不能保护土球,根系与土壤不能紧密结合,最好细心去掉包裹物,按照裸根苗木规程栽植,精心养护,尽量促进苗木成活。

5 加沙、石块与覆土

对粘重土壤进行改良,加入河沙是最直接、最简单、成本最低也最常用的处理方法,但在具体使用中,常常是将沙覆盖在土表,或者撒上淡淡的一层,大树栽植时,经常在树坑中回填厚厚一层沙,放入土球后回填时,又将河沙和粘土分别填入,这种方法栽植,对土壤改良作用不大,相反,沙、土分离,河沙少了,仅在局部,作用不大,河沙量大了,会在土与土之间形成隔离层,在水分含量高时,会形成较大较长时间的积水,不利于根系生长。同时,河沙随水流入土壤间隙,在土球与土壤见形成新的空隙,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是通过根毛与土壤结合的水分进行交换,而不是直接从水中或空气中吸取水分,植物栽植必须保证根系、土球、土壤紧密接触,才有利于植物成活,所以加沙正确的做法是掺沙。

掺沙是将河沙按一定比例掺入粉碎的粘土中,拌和均匀。大面积使用时,将河沙撒在土壤表面,及时翻土整理,把一定深度的土壤和河沙均匀混合;局部种植良时,将土粉碎,按比例将河沙掺入,拌和均匀后使用。

栽植时常见在树坑底部堆石块或碎石,尤其栽植黄葛树时,或在坑底积水时,这种做法也不够科学,石块或碎石之间间隙大,空间内可以暂时存水,看上去好像可以防止土球部位积水,其实往往适得其反,其一,当石块下部土质软时,大树土球会将石块压入软土中,土球正好泡在水中;其二,当石块下是硬底时,土球周边的土壤会随水下沉流入石块缝隙,影响植物成活。

正确做法是树坑积水时开沟排走,土球底部一定要用细土,才能使土球与土壤接触紧密,有利成活。

同样,栽植时回填的土壤也要使用细壤土,不能有石块和大土块,一方面会影响种植土回填密实度操作,另一方面会使回填种植土整体性受到影响,使之在自然沉降过程中不能一致,破坏土球与土壤结合紧密性,不利植物成活。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施工中容易混淆、忽视或被误导的看法和做法,仔细分析 ,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可以做出正确判断的, 同时, 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操作规程施工,也可以从很大程度减少不良影响。

(收稿:2014-07-20)

上一篇:留守儿童:孤独带他们走向何方? 下一篇:香樟在南方沿海地区的绿化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