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焕发新的活力

时间:2022-09-22 01:15:43

文言文教学应焕发新的活力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反复诵读 对话 新的活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但是,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

第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在学习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第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

第四、引导学生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

第五、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喘气儿的、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这个“人”立起来,让“他”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气息,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方法便是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让他充满自己的个性。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个“人”。

文言文教学要进行立体的学习,课堂上,要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这些文化巨人的心灵交流。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一篇:通货膨胀时期的金融经济研究 下一篇:论如何让美术教学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