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时间:2022-09-22 12:01:45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问题;对策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现状

在1995年,教育部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就业指导主要涵盖三门课程――就业指导、生涯发展以及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

1.课程开设不均衡,没有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课。而目前,就业指导课较为成熟,生涯发展课日趋完善,创业教育课急需加力。

2.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规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导致学时不一,学期不一,学生不一,机构不一。学时不一即有的学校是32课时的课程,而有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相关安排;学期不一即有的高校开设七个学期的就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课程;学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个别高校还面对研究生;机构不一即管理部门有些混乱,有些高校是就业指导中心主管就业指导课程,有些是社科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缺乏个性化辅导。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或者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就业指导讲座,以灌输为主,缺少反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

4.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就业指导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而在我国,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却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学科专业依托。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对策

笔者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发放给北京的大学生共300份,回收276份,占回收问卷的92%。《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7.05%的学生认为自己就业有前途;53.04%的学生认为就业有难度,但可以克服;27.2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很迷茫,不知所措;2.27%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就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是持乐观态度的,这就需要就业教师帮助正确地审视自己的能力,确立学习目标,提高自身能力。在以下的几点对策中,笔者会结合问卷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

1.探索教学模式,拓宽学生视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23%的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15.91%的学生认为是就业信息不充足,缺乏健全完善的高校毕业就业中介服务;14.77%的学生认为是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太高;9.09%的学生认为高校年年扩招而企事业用人单位不需要这么多人。综上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能力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索自我,发挥能动性,提升能力。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指导、讲授,比如让学生做相关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训练、模拟面试、校友访谈等。

2.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还应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担任学校的就业指导师,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3.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还可以进行预约咨询,咨询可以以面对面或网上咨询的形式展开。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习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结果显示,71.59%的学生认为对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最有帮助的是个人能力。调查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情况,结果显示:22.93%的学生没有任何社会实习实践经历,30.68%的学生有过一周的社会实习实践经历,32.95%的学生有过1个月的实习实践经历,8.23%学生有过3个月的实习实践经历,5.21%的学生有过半年的实习实践经历。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太少或者是没有,所以就业指导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高校应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的基地,使之在实习实践当中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发现自身素质与职业发展所要求的素质结构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李琦.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6).

上一篇: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CDIO的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