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时间:2022-09-21 09:56:25

浅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摘 要: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学生发展规律和德育总目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深化德育改革,是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相应地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中等职业院校如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如何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育的含义

1.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营造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2.中等职业院校德育目标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更具有特殊性,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和美育中。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荀子曾说:“礼者,养也。”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品德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重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3.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打击,高等教育一再扩大招生使得大批学生家长和学生追求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要求上普通高中读书的比例大大提高,因而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等职业院校要想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知名度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中等职业院校既要有就业率,又要有较好的口碑。

三、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进入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欠佳;第二,教育工作者没有良好的师德形象,没有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第三,学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校情的德育教育内容及方法;第四,学校管理工作中,德育工作的地位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口号”上;第五,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局面。

2.原因

(1)学生生源较差。现如今大部分职业院校录取门槛偏低,学生普遍存在诸如自制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人生规划、组织纪律观念差等现实问题。不少学生有自卑心理,有的被家长认为是“问题青年”,少数学生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状态。

(2)家庭教育缺失。“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这一功能正在受到冲击与弱化。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应有的道德感和责任担当,往往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痛和危害,特别是成为孩子心灵上不可承受之重。

(3)课程安排不合理。《王文成公全书》中载:“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由此可见,学校应当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但事实却恰恰相反,部分学校只重技能课,热衷于参加省市的各项技能大赛,慢慢形成了“文化课让路”的教学现象。

(4)理论与实际脱节。在现实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德育往往被架在高高的政治高度上,没有落到实处。学校只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管理制度,并未真正做到全员育人,没有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多元化的利益分配和价值观。中职生在道德价值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与矛盾。他们热爱祖国,但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有着深深的不解,他们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腐败享乐、堕落消极现象感到茫然。

四、对策和建议

1.构建系统化的教育体系

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第一,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最初场所,也是重要场所,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二,学校肩负着传递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任务,在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德育具有超越性、引导性、发展性、实践性和价值性。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第三,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具有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和形象性。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是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想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要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就必须在师德方面身体力行,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教师自身高尚的品德,恰恰就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其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把课堂的45分钟充分调动起来,需要师生的配合、互动,更需要教师具备德艺双馨的职业修养。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学生是核心,是德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真正提高这项工作的质量,学生是关键,再多的外因都需要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等途径改变现状,提升自己。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持续发展。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营造健康和谐的德育环境,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韦代周.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赵秋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市场,2015(24).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培育探究 下一篇:以英文报刊材料为平台,提升报刊英语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