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分析

时间:2022-09-21 09:52:54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分析

摘 要 学制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有经验也有教训。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制改革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今后学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学制改革 历史进程 教育经验

一、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

1.建国初学制的奠基

1951年10月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我国学制进行了基本规定: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范畴,小学阶段实行五年一贯制,中等学校阶段包括普通中学(初中3年、高中3年)、工农速成学校(3年到4年)、业余中学(3年到4年)和中等专业学校(2年到4年)。由于1951年学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于是1953年颁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明确表示小学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

2.全面建设时期

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随即便开展了大规模的缩短学制的实验。这些实验主要包括:小学、中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实行四年制、三二制、二二制等。1960年又提出了四项学制改革原则,在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大规模的实验[1]。由于学制改革前期试验规模过大且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直到1964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慢慢形成了两种教育制度、三类(全日制、半工半读制、业余制)主要学校,多种形式办学的学制系统。

3.“”时期

1971年,中央颁布《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记要》,明确提出要缩短学制。到了1973年, 14个地区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7个地区实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9个地区的农村学校实行九年制,而城市学校则实行十年一贯制。

4.改革开放以来稳定但缺乏创新的学制制度

在1980年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小学的学制可以采取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方式进行,六年制先在城市中的小学进行推广。198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问题的通知》,要求基础教育全部推行“六三三”学制。从此,“六三三”学制一直延续到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多,对“六三三”学制也存在诸多不满,要求进行学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1.立足国情,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制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要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传统的封建教育制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渴望,因此,建立新的学制体系,对教育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很快,全国确立了统一的小学“五年一贯制”,广大劳动人民子女开始接受新的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科教兴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国内外的教育发展现状,立足我国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实情,我国陆续进行了“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的探索,以此来推进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

2.因地制宜,运用多样化的学制改革策略

要想切实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就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状况的学制改革策略。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在进行学制改革时,要制定多样且具有灵活性的学制改革策略,兼顾地方性和差异性。事实上,我国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具体实践中,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2]。譬如,上世纪80年代,在高中教育阶段三年制不的基础上,小学与初中存在着“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和九年一贯制等多种形式。多种学制并存,这是我国现存的实际情况。

3.依靠专家和科研团队的力量推进学制改革

学制改革具体方案的研讨、制定,不仅需要各级相关教育部门的帮助和支持,还要经过各个领域专家的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在具体的实验阶段,还要有相关学校的配合,才能进行具体的实践和推广。由此可见,只有形成由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实验学校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进程才能顺利推进。就以上世纪80年代的“五四”学制改革实验为例,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历时二十年,最终证明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次学制改革主要由教育专家、教育科学工作者、研究者等共同发起,这次实验激发了人们对学制改革乃至整个教育领域改革的理性思考。

4.注重实验,保障学制改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建国以来,最集中的学制改革实验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发生在1958~1959年的学制改革,主要是缩短学制的实验;第二次发生在1960~1961年,这次改革实验掀起了第二次学制改革实验的高潮,也是缩短学制的实验;20世纪80~90年代,部分区域中小学又再次进行了学制改革实验。尽管前两次的学制改革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预期的成果,但是,也为后期开展的学制改革实验积累了经验。第三次学制改革实验,相对来说影响范围较广,成效也不错。此次实验过程中,对“六三三”制、“五四三”制和“九年一贯制”等进行了一些比较分析,为后期运用多样化的学制改革策略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三、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教训

1.改革手段和改革目的不协调

在实际的学制改革中,由于种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改革手段和改革目的失调,造成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混乱局面。譬如,在建国初期,为了尽快恢复建设,国家建立新的学制体系,培养人才,来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全面建设时期,学制改革大起大落。这些改革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只重视社会发展需要,而不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促使学制改革的目的和手段难以协调,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混乱和教育质量的滞后。

2.学制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之间存在矛盾[3]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知识的萌芽期,且身体和精力的发展都是蓬勃向上的,合理地设定孩子的入学年龄和各个阶段的教育进程,对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制,就需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努力实现他们的天赋,促进其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健康发展。然而,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历程,不难发现盲目缩短学制、频繁变换学制等情况,这就造成了学制改革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法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下一篇:基于师生协同发展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