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变革的时代》一文结构的处理

时间:2022-09-21 09:50:22

对《大变革的时代》一文结构的处理

摘要:历史课程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述方式。《大变革的时代》一文的编排,有悖于这些原则,其表述和结构值得商榷。

关键字:铁农具;牛耕;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关系;表述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32-01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人教版)。课文有三个子目,第一目“铁器牛耕的使用”主要讲述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课文第二目“著名的都江堰”讲都江堰的修建和对成都平原生产发展的重大作用。第三目“商鞅变法”先讲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即大量田地的开垦和地主、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然后以“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导入商鞅变法,讲变法的时间、内容和影响。最后说明,各国经过变法,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的表述和结构使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不太连贯,对师生的教学过程带来不必要的困难。下面对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配套发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参》)的说明,本课要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我国古代社会在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制度的主要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基础的改变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即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导致私田产生、井田制被破坏,地主、农民两大阶级的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起在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促进、保护、巩固作用。《教参》中也强调,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大变革的时代》一文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一目和商鞅变法一目中间安排了著名的都江堰一目。使文章内容显得不太连贯,至少是在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及引发的社会变革到商鞅变法再到封建制度的确立这一文章主线有所间断。因为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因此应将著名的都江堰一目做移动,可以做为一项文化内容加入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使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一目和商变法一目相连。

课文在商鞅变法的内容结束后另起一段,讲“战国期间,各国经过变法,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这样的表述如果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一目内容不能衔接,便会有将封建制度确立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变法之嫌,造成理解上的岐义,使本来就是难点的封建社会的形成更加难以被学生理解,给教师的讲解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参》指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中历史课程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要求,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遵循中学生理解能力。既然如此,教材应将封建制度的形成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阶级变化和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方式表述出来,学生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如果说各国经过变法,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无疑将是抽象甚至是无法理解的。这也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一目和商变法一目间断后给理解文章内容带来的障碍。因此,教材在交代封建社会形成时,可以用“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经济发展,地主农民两大阶级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主阶级通过变法巩固封建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思路结构模式编排课文,在文字的表述中,应该加入“巩固、促进”等词来说明变法和封建制度形成之间的关系。《教参》在教法建议中建议老师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分析变法运动与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最主要的原因。如上的编排,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这一难点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商鞅变法一目的第一段首先叙述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这是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后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和因此而导致的社会阶级的变化。然后以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导入变法的详细内容。就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而言,似乎更侧于重承上总结铁器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意义,而不侧重于启下导入商鞅变法。因此,在都江堰一目做移动后,将这段文字放在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一目的最后似乎更为妥当。

上一篇:由《体积和空间的生命》一课想到的 下一篇:师生“共舞”,造就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