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教材中“化学与环境”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09 08:54:35

对新教材中“化学与环境”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化学观念是指用化学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的事物。化学观念的建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本文主要是着眼于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心,化学在社会公众的生活中发生了改变,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化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结合目前的化学教学实际,用辨证的观点,提出了“化学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及正确认识“化学与环境”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化学观念;化学与环境;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3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与环境”的教学内容有多处涉及,其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两个主题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化学教师应该抓住目前这一新课改契机,正确解读“化学与环境”在初中教学中的关系和意义,在学生中建立绿色化学理念,逐步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一、通过对化学知识学习,正确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在过去的20世纪,化学是人类赖以继续生存的关键科学。从新技术的发展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化学,可以说化学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化学和化学工业对人类的贡献是毋庸质疑的。然而,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心,化学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化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人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和危险废弃物等直接或间接地都与化学有关。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化学污染意识入手加以解决。第一,要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人类一刻也离不开化学物质,例如,空气、水、燃料等,没有化学反应就没有人类本身,在现在社会中回避化学是不可能的。第二,正确对待污染与化学的关系,具体分析一些化学污染原因和背景。使学生懂得,化学污染有其发生、蔓延的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学好化学知识,掌握化学理论,按科学规律办事,才能最大可能避免化学污染的发生,认识到“天灾八九是人祸”的惨痛教训,从而消除对化学学科的误解,消除对化学工业和化学产品的畏惧心理。

二、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化学污染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剖析化学污染的同时也是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例如,学习“空气”这一内容时,教学中应讲明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是适合人类和其它动植物生存的。只是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排放的“三废”及可吸入颗粒造成了大气和水体污染,引起了气候的变化。使得天不再蓝了,水不再清了,气候也逐渐变暖和了,由此导致空气不再适于人类呼吸了,海平面长高了。陆地减少了。

那么,面对如此窘境,人们难道就束手无策了吗?事物总是相对的,面对如此严重的污染,面对以往人们总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科学家们意识到要使化学和化学工业真正造福于社会和子孙,必须从源头抓起,让环境治理与工业发展同步。也就是必需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之路。“绿色化学”的兴起,可以说是科学家们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它让人们意识到,“污染”并不是不治之症,其中很大程度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三、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改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观念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认为环境保护是个大问题,是科学家们的事情。殊不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且不说好多污染是我们能够防止而没有去防止,甚至我们本身就是个污染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每天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家度过的,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而做饭、取暖、吸烟、装修等是家庭居室污染的主要原因。再如,学习“燃烧与燃料”这节内容时,针对每到麦收过后,农民总喜欢就田里焚烧秸秆这一现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请他们谈谈对农民这一做法的看法。讨论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没什么不妥,这样做既可以解决农民的负担又可以肥沃土地,一举两得。于是,我们就安排学生查阅资料,走访环保部门。从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同学们不光了解了焚烧秸杆会引发火灾,严重浪费,影响交通航运安全。而且燃烧产生的烟尘、颗粒物和其它污染物还会造成空气的严重污染。同时他们通过上网查阅还掌握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办法。如将秸杆粉碎后掩埋在农田中自然发酵,为土壤提供养分;或将秸杆加工成饲料,饲养奶牛、羊、鹿等动物。通过对知识的适当拓展,使学生在学习燃烧知识的同时还了解了学习化学知识对预防污染的必要性以及对改变保护环境观念的紧迫性。从而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化学与环境”这一关系的全面认识。

四、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养成保护

环境的良好习 惯

学习化学知识,不能不做化学实验。但是某些化学实验会产生一些污染物,可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采用何种正确的方法去处理这些污染物,就成了“环保”思想渗透到学科中去的关键。例如,学习炼铁原理时,要使用到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如何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减少有毒气体污染大气,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化学实验实验结束后,及时提醒学生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而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去。这样做不但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此,我们化学教师要抓住新课改这一契机,更新观念,将绿色化学意识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学生从小就牢固树立起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使他们自觉地成长为未来的“绿色化学公民”或“绿色化学科研工作者”。只有这样,“绿色化学”才能真正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环境立国”的伟大理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及时完成美术作业 下一篇:由《体积和空间的生命》一课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