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利益均衡视角的森林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1 09:14:22

基于经济利益均衡视角的森林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为保护森林资源使之不再受到破坏,大力倡导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希望在保护森林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可以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并促进我国林业经济产业发展。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发现森林保护和经济无法达到协调状态,因此,持续发展路线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只能是理想状态。但如果持续保持这种失衡状态,不仅会使我国林业经济受到重创,更造成对林业种植事业和森林保护工作的影响和阻碍。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如今国内林业生产和种植事业状态,利用全新视角去看待并寻找经济发展和森林保护的平衡点,并加强对这两方面同时促进的力度,构造出一条平衡路线,使我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保护;林业生产;经济均衡

森林保护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矛盾性,木材砍伐数量超过一定的上限,会弱化森林的自我调整能力。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森林保护的持续性应与地方经济发展达成一定的均衡状态,否则难以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争论的起点在于要不要对其进行经济开发。支持进行森林经济发展的学者认为森林存在一定自我调整的能力,不超过森林经济开发的上限,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从而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反对者认为,人类在利益驱动下会进行过度开发,最终产生不可估量的破坏性后果。

从产权角度考虑,森林资源属于共同财产,不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等特征,说明全体公民享有收益权,如气候和空气改善等收益。这部分收益者就存在一定搭便车行为,因为获取经济收益者并没有付出相应的成本。从收益者角度出发是不支持森林砍伐的。对于处于森林周围的当地人们而言,森林是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其必然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利用,实现经济收益。为保护森林而不对其进行利用,则林区周围居民的生存基础将会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对森林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试图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森林保护与产业经济之间的矛盾

森林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森林不仅巩固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促进人类进步也起到重要作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离不开对林木的使用,而由于我国森林面积的恢复程度远远达不到人类采伐的速度,导致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洪涝水灾等自然灾害加重对周边环境和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害,造成损失,因此,近年来我国不断重视林业部门,大力呼吁种植林木,加大我国森里覆盖率。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对于林木经营者而言,维护环境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如林区开发生产的盈利多,因此许多经营者会下意识选择忽略对环境的重点保护,而是依然把精力放在采伐工作上,造成我国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森林保护与产业经济工作严重失衡。因此,我国有学者提出,想要改善我国森林保护现状,并加大法律管理力度,提高我国执法部门对林区的监督管理,并利用对林区进行投资贴金等支持形式减少林农、林业经营者以及林业部门的经济损失,并通过加大保护森林宣传力度来提高人们的意识和思想,从而促进森林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首先,必须讨论补贴范围的界限问题,范围越大导致政府补贴总支出越多;其次,具体到个体的补贴金额多寡是问题关键。补贴过少会造成林区公民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导致地方群众出现不满情绪,甚至不执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过多势必造成财政压力;最后,如果补贴达到一定均衡,则闲置的劳动力配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国家财政支出水平而言,这部分森林保护补贴资金过于庞大,势必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压力。因此,从财政补贴和法律约束视角,并不能完全解决经济发展与森林保护之间的内在矛盾。通过补贴和法律形式禁止了林区居民和政府的砍伐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发展问题。

而实际上,我国许多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在发展经济上主要是依靠森林资源,而国家一旦将砍伐渠道封闭起来,这些地区就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许多采伐人员也面临着失业等困境,使我国劳动力得不到合理配置的同时加重了这些家庭的生活负担;而采伐人员在失去林业经济后进入到其他城市务工时又因为并不具备其他技能失去就业机会,加重这些地区落后现象。因此,在我国森林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存较多矛盾的现状中,我们必须寻找出一条使二者平衡的道路,在提高我国综合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对森林进行保护。

二、森林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均衡新探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人要保持行为长期稳定状态,需达到一定的动态利益均衡。从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角度出发,参与此经济行为的“理性人”(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即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者,此定义来自于经济学基本假定)达到一定利益均衡,其行为就会表现出长期的稳定性。首先,要有效解决林业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必须能清晰描述出经济人的利益所在。对于林区所在区域,森林的林木是主要经济资源。这部分经济利益是林区当地的经济收入,如果国家采取禁止砍伐行为的强制性措施,需满足地方居民的这部分利益的平衡,或者更多,才能有效与地方达成经济均衡。

实际上,林区除了林木等经济资源之外,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如森林中的蘑菇、木耳等。市场对这些资源存在一定需求,因此可以对其进行产业化生产,以实现上面缺失利益的补偿。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通过产业化道路解决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但仅仅在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是关键问题所在。虽然地方具有天然产业化条件,但需要一定技术和早期资金的投入。且不同林业地区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发展特征和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发展。不同的产业发展需要不同的技术。技术引入需要地方政府和国家大力支持,尤其要积极建立科研机构与产业发展内在桥梁,实现双赢的利益均衡目的。原始资金的积累可以通过部分自筹和国家支持等方式实现。此外,市场的需求开发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冯绻.农村土地制度现代化研究[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04).

[2] 温涛,董文杰.财政金融支农政策的总体效应与时空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01).

(作者单位:157100黑龙江省海林林业局)

上一篇:辽西地区温室番茄冬春茬栽培技术 下一篇:北方大豆灰斑病发病规律与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