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提高农技推广效能

时间:2022-09-21 08:58:11

创新机制 提高农技推广效能

[摘 要] 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农业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建设项目,而农技推广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事关紧要。岱岳区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要求,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工作,通过构建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农技人员等方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关键词] 农技推广 创新 提高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16-02

泰安市岱岳区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百万亩耕地的典型农业大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特别是区委、区政府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技推广运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采取积极、稳妥、有效的措施,稳定推广队伍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加大了农业改革创新与推广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使农技推广效能不断提高,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连续三年落户岱岳区,有力地推动了岱岳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岱岳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实施情况

1.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系

岱岳区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要求,紧紧围绕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制度、强化科技推广等工作重点,遵循“强化区级、理顺乡镇、延伸村级、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周密组织,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核定人员编制。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通知》,在全额事业编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梳理归位,全区共核实农技推广人员153人,其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92名,区级农技推广人员61名,年人均工作经费1000元。二是优化推广机构。全区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17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重点加强一线农技推广力量,在大汶口镇、良庄镇、祝阳镇分别建立了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每个站派出5名同志,共计15名。区人事局、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通知》,指导各乡镇严格落实岗位编制要求,做到了“人员、编制、岗位、责任、待遇”五个落实。三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区政府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区、乡农技推广队伍的公益性职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区农业局下发了《关于成立农技推广服务站的通知》,对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人员编成、服务职能和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

2.健全农技推广管理制度

重点建立健全了“六大制度”一是推行目标责任制。将全区农技推广人员分为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农技辅导员三类进行管理,按产业确定技术人员,逐级签订年度农技推广工作目标责任书,按业绩对每个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奖励。二是推行绩效考评制。围绕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良种良法推广、农技人员培训及农民满意度、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等重点,实行百分考核。年底对各乡镇评比排序,评出先进技术指导单位三名,对前一、二、三名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奖金;评出先进技术指导员20名,每人给予500元的奖金。三是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区政府连续两年共为区农业局公开招聘了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全日制本科毕业生6名,研究生3名,区级农技推广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四是实行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积极组织全区农技人员到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参加异地培训学习,重点培训班时间不少于15天,参加普通培训班时间不少于5天。同时,根据不同农时,聘请山农大、市农科院和市农业局有关专家,对全区基层农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五是实行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制度。重点采取选聘农技推广辅导员、建设标准村级站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行农业产业化带动四大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业院校、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六是建立农技推广工作制度。重点明确了首问责任、服务承诺、责任追究、人员考勤的有关规定,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确保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3.强化主导产业科技推广

3.1是科学确定示范户。根据全区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特点,遵循“村级推荐、乡镇初审、区级考核”的原则,全区共遴选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其中大汶口镇、徂徕镇、夏张镇共遴选小麦种植示范户300个,马庄镇、祝阳镇、山口镇、满庄镇共遴选玉米种植示范户400个,良庄镇、房村镇、范镇共遴选蔬菜种植示范户300个。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建立了科技示范户管理档案,统一悬挂了科技示范户门牌,明确了科技示范户的服务范围及工作职责。

3.2是建设示范基地。在种植业内部,重点围绕玉米、小麦、蔬菜三大产业,重点建设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共涉及10个乡镇、10个行政村,基地总面积1160亩,其中玉米高产示范基地位于满庄镇、马庄镇、山口镇和祝阳镇,基地面积640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位于徂徕镇、夏张镇和大汶口镇,基地面积380亩。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位于范镇、良庄镇和房村镇,基地面积140亩。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为加快农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搭起了平台。

3.3是强化科技推广。结合岱岳区粮食生产实际,经遴选、评定玉米重点推广了登海661、登海662、郑单958、天泰16号四个品种,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小麦重点推广了“良星99、汶农6号、临麦4号、济麦22”四个品种,重点推广了宽幅播种、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四大技术。蔬菜重点推广了日本长茄、以色列彩椒、金满园西红柿、京津无刺黄瓜等6个瓜菜新品种,重点推广了无土栽培、设施化保护栽培、绿色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四大技术。

3.4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是突出培训重点。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从10名农业专家中选择3名参加了省级举办的基层农技人员重点培训班,组织100名农技指导员参了市级组织的技术指导指导员培训班,利用2天时间到寿光的科技示范园和合作社进行了现场参观,增强了指导农民科技致富的责任观和使命感。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山东农业大学,聘请董树亭教授、张吉旺教授、吴洵耻教授重点加强对小麦、玉米、蔬菜产业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工作,对全区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指导,共举办区级培训班3期,培训区级农业科技人员300余人次,举办乡镇科技培训7期,培训科技示范户1500余人次。三是实施科技入户。为加快农业科技入户,我局精心制作了5000册《农村政策与农业科技知识挂历》免费赠送给农民群众,为全区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免费征订了全年的《泰安日报·农家致富报》,编制下发了5000本农业科技知识手册。发放范围覆盖了全区663个行政村,重点突出了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农时前,只要翻翻科技挂历,种植技术要领就会一目了然。在对示范户的培训上,创新培训机制,采用了“两结合一突出”培训法,即结合农业主导产业搞培训、结合农民生产实际问题搞培训、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搞培训,由于我们邀请的专家教授层次高(山农大吴殉耻教授、市局石玉博士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普遍受到示范户的欢迎。科技入户面广量大,我们采取了区级专家包乡镇,和所在乡镇技术指导员,指导员包科技示范户,按照各自职责层层落实责任,截至目前小麦产业技术指导员已进村入户指导7次,蔬菜产业技术指导员已进村入户指导10次。并按照要求则农技指导员填写了《技术指导员手册》,由科技示范户填写了《科技示范户手册》。四是加强工作宣传。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全年共编发农业信息372条,其中省农业信息网录用信息65条,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向中国农业推广网录用信息69条。先后在《农民日报》、《山东经济研究》、《农业知识》、《泰安日报》、《农家致富》等报刊发表文章9篇,群发农业科技手机短信1.2万余条,报送农业电视新闻49期,全区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得到了及时充分的宣传报道。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实施成效

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区农技创新与推广的实施主要取得了三大成效:

1.建立起了新型农技推广架构

通过理顺区、乡农技人员编制体制,有效解决了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尽责、队伍不稳定、经费不足、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区级成立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设立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村级服务站点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了区、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了农技力量重点向生产一线倾斜,农技技术人员重点向生产一线集中,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2.提高了农技推广工作效能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初步形成了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效能考核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效提升了农业实用科技的就地转化率。岱岳区大汶口镇大侯村村民高俊英是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杨广怀所包示范户,按照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要求,杨广怀先后7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向其讲解小麦种植管理及“一改四推”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12年该户小麦亩产达700公斤,在全区小麦产业示范户中名列榜首。在带动示范户增产增收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全区农民科技种田的积极性,同时推动了全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3.增强了农技推广工作针对性

通过遴选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示范基地、强化科技入户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农业科技推广手段,而且找到了科技推广与生产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增强了农业科技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农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现实的技术问题。技术指导员马文丽所包示范户为房村镇西良甫村小西红柿种植大户乔方明,在“圣女小西红柿”种植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病害,所种5亩小西红柿面临减产、甚至绝产,乔方明心急如焚,马文丽得知后先后十几次进入蔬菜大棚,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手把手地进行病虫害技术指导,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该户已取得阶段性收入6万余元,预计年收入15万元以上。广大技术指导员的辛勤指导,既解决了技术问题又提高了示范户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上一篇:黎城县近50年气候变化的季节性特征分析 下一篇:浅析如何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