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2022-09-21 08:38:52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施“创造性自主学习”模式的几个学期中,新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一、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实现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应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善学、乐学,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既获得新知识,又学到如何获得知识的本领。实现教学目标,这是探究式教学中的关键步骤。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主张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实现。即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让学生分析学习环境、分解目标、制定计划,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一特定目标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监控、反馈,再依据学习结果,正确评价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水平,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提供自主学习的形式

学习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欣喜。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要做到十个引导:特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学具引导学生操作,算理引导学生讲述,思路引导学生探索,方法引导学生寻找,定义引导学生概括,结论引导学生验证,公式引导学生推导,难点引导学生突破。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初三的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的次数是原来的两倍以上,课堂气氛活跃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自主解决”能力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疑点,学生有了疑点,才会推动其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便于推陈出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会得到培养。要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质疑问难作出示范。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加之受知识面狭窄的限制,学习知识或思考问题时常抓不住要领,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同时,学生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干扰和迷惑,往往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设计问题,精心安排提问时机,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为学生质疑问难作出示范,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分层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中的检验,而数学作业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适度性和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有必作题和选作题两种。其中必作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作业,是检测课堂学习知识效果的方式,同时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品味课堂知识,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选作题主要选择课外的,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带有趣味性、竞赛性、技巧性的题,这类题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同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培养数学尖子生。

五、建构知识,能动参与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

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一部分。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将更高,要求教师在业务功底、创新能力和敬业奉献精神等方面都要达到较高的程度。只有通过其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改革创新出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教师富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钻研;只有在充满生命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

上一篇:当前乡镇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探析 下一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