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初探

时间:2022-09-21 07:35:24

回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初探

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广泛深远的影响。”[1]发展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急剧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且是实现文化兴豫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河南省回族文化资源

“回族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突厥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等交流、融合,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以伊斯兰文化的价值观为核心、以汉文化为依托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2]河南省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教作为核心和枢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河南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原特色的文化体系。

1.清真寺建筑文化

清真寺是回族群众举行礼拜、宗教功课、婚丧事务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也称礼拜寺。“河南现有清真寺近千坊。”[3]仅开封市就有东大寺、朱仙镇寺、王家胡同寺、文殊寺等著名清真寺。其中,东大清真寺位于清平南北街,占地十余亩,现存有清康熙年间的《重修大梁清真寺碑记》。1963年被定为开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该寺经常有国际友人参观,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和阿拉伯等国家伊斯兰教的许多著名人士都曾光顾过此处。英国电视台以及国内几家电视台曾到东大清真寺拍摄影视节目和新闻照片。

2.商业文化。回族有经商的传统

河南省回族的商业活动范围广、项目多,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回族商人大多本着“利大大干,利小小做,无利不做”的原则,把资金和人力投向获利多、社会需求量大的商品经营上。除牛羊贩卖、屠宰、加工业、运输业外,宗教用品、装饰品、生产工具、运输牲畜及车辆所需配件、山货土产、刀枪药品等都是他们的经营内容。

3.饮食文化

河南省回族的饮食基本上遵循伊斯兰教《古兰经》的清真饮食原则,具有特有的历史传承性和融合性,是回族人民历经千年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食物讲究清洁卫生,以防病保健为原则,提倡食用合法、佳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动物、植物、矿物等食品。除保留有回族的饮食禁忌外,河南省的回族喜食传统饮食中的包括罐汤包子、羊肉汤、小炉馍、油茶、粘面糖糕、粘面哈拉豆、花生糕、糖葫芦等食品。

4.节日文化

在穆斯林三大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要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开斋节又称“大尔代节”,是回族穆斯林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族节日,回族穆斯林沐浴盛装,上寺礼拜,走亲戚拜邻居,互相问候。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在开斋节后第70天举行,穆斯林们衣冠整洁,上寺会礼。典礼之后,开始访亲问友。圣纪节传说是诞生的日子,也是逝世的日子,故又称此日为“圣忌”,这天要集会、诵经、赞圣、讲述圣人的事迹,还要聚餐,俗称办“圣会”。河南省诸多回族文化资源是回族文化与河南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长期的发展中,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文化进入市场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必由之路。”[4]

二、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文化产业的一切产品都必须具有能够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的特性。可以纳入文化产业范畴的行业有旅游业,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业,社会性的娱乐消遣业,社会生活及娱乐性的大众传媒如报刊杂志,提供多方面文化信息的书籍出版业,商业性的文化艺术演出与会展业,竞技性体育的商业化操作以及娱乐性的体育表演等,艺术以及各种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训业,各种收藏业,等等。”[5]2003年,河南省“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中原崛起的目标,核心是经济内容,也包括了人文指标和社会稳定的内容。实现中原崛起,加快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必须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6]“2005年,河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百亿,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跻身于全国前九位,被文化部誉为“后发先至”,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匹黑马。”[7]目前,河南乃至全国各地回族的餐饮业都较发达,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清真食品龙头企业。其中,郑州市、开封市等地的清真餐饮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塑造出了一些具有回族特色的优秀品牌。郑州市“天方”牌方便面;开封的凤鸣斋回族食品、马豫兴桶子鸡、白记花生糕、海陆红火锅;南阳市的甲林清真肉食有限公司;驻马店的王守义十三香、清香斋饭店的清真菜等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从整体上看,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处于探索、起步、培育阶段,发展力度相对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1.发展回族文化产业的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受思想文化和自然社会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商人从事小商小贩式的贸易,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一些回族穆斯林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忽视文化建设和软实力,没有正确认识发展回族文化产业和发展经济的关系,经济文化一体化观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2.回族文化资源未充分利用

与河南省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的情况相比,回族文化却面临着“养在深闺没人识”的尴尬。大量有价值的回族文化资源如节日庆典、传统体育项目、清真寺建筑等,都是极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至今还没有被充分地、有效地转换成文化产业的内容;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欠缺;对现实文化资源的提炼和加工还很肤浅粗糙,

3.回族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品牌少

回族文化产业组织大多处于经营分散、低水平、竞争力不强的粗放经营状态,经营方式比较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始终不能提升到相应的产业层次和规模。90%的回族经营规模偏小,财力不足,基本上没有竞争力。此外,由于回族文化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的途径过少,导致回族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与现代知名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力相比差距很大。

4.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缺乏

河南省回族文化企业既懂文化又懂现代企业管理、资产经营知识、市场化运作综合性的人才稀缺,多数回族文化经营者仍然按照传统的文化管理手段从事经营管理。同时,回族文化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实用型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

三、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回族文化资源进行市场营销,是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如能突出特色、适当包装、形成规模、推向市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1.转变回族文化产业发展观念

政府要强化产业导向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新兴回族文化产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严格落实扶持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保证回族文化产业得到优先发展、快速发展。同时,加大投资力度,积极鼓励回族群众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既经营传统优势商品,又拓宽商业领域,扩大商业发展规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显身手。

2.以文化资源开发推动回族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都在变迁或消失。”[8]河南省回族传统文化资源必须实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使回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彼此互补,在大力培育回族文化消费市场的基础上繁荣回族文化产品,回族文化产业才能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3.推进回族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文化产业极具创造性,科技不仅能推动文化产业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而且能加速文化产品的流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上升空间。回族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以科技推动清真寺建筑群、穆斯林节日等文化旅游、传统体育培训、回族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4.加快回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人才的竞争。河南省的回族文化产业只有突破人才瓶颈,才可能获得根本的发展。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重点培养研发设计、文化传媒等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和既懂回族文化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集聚高地,以高素质的回族文化产业队伍,推进回族文化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回族文化产业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河南省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回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只有对回族传统文化元素加以筛选,提炼,转换、重构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才能促进回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乡镇教育发展的启示 下一篇:声波测井温度性能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