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21 07:34:53

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

1企业存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存货的核算计量方面不够精准

存货计价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通常而言,每个企业应该定期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分析其原因:企业有意粉饰经营业绩,不真实体现存货的跌价损失;企业管理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存货跌价准备可提可不提;有些存货当前市价不容易确定,或没有可比性,无法确定可变现净值。

1.2存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全球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也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需要降低成本、升级服务、加快交付和交付进度。因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商之间不断完善彼此的业务能力。供应链的概念有所不同,广义而言,供应链包括从材料采购和供应的整个时期;狭义而言,供应链的概念是指物流从各个功能领域整合成一个集体,加强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终端客户之间的沟通。供应链是指从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集成业务流程,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从其他方面而言,供应链是指通过功能性模式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为核心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控制企业信息的流动、物流供给和资金管理。这是从供应链的供应商和客户角度出发,形成环绕核心企业的网链结构模型,其突出特点为复杂的、动态的交叉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其在市场的占有份额。所有的供应链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满足客户的不断需求,缩短从产品生产向客户交付,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和降低总成本,使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都得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将优化所有节点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的联系,在一个链的分销商和零售商,这将使生产资料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然后被送到消费者以最快的速度成为产品附加值。这样,降低成本,降低社会库存,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库存是指中转闲置状态中的可用资源。静态库存,包括原材料的储存、生产的产品以及仓库中存放的半成品和现成的产品。库存的方式,也指运输工具在运输途中的储存。传统的库存管理一般都是在发挥其功能、平衡供求关系、创造时间效应、获取规模收益等功能的。库存产生大约可分为两大类原因:生产需求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物流信息不明确。企业计划代表企业内部的信息流。一些不确定因素使得物流的运动偏离了信息流,从而使库存出现。显然,企业计划不考虑生产中断等不确定因素,这是由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紧急情况造成的,这是库存形成的主要原因。自有库存是危险的,其原因如下:资产投入库存不能利用升级其他材料或资产的企业生产的,唯一的办法是通过贷款保持运作的资本,增加了企业的利息负担。存货中的物品可能会丢失、损坏或者过期,长期存放会被保存,存货的需求也会增加,这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传统的库存控制重点放在计划控制和内部调节。管理模式深深植根于计划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前政权的产物,传统的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大,容易强调计划的整体性和权威性,并扩大了计划的粗糙管理。与传统管理不同的是,供应链整体框架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供应链特征、信息传递和绩效评价。从各成员企业的供应、制造、销售的全过程来看,供应链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大跨度的特点,一般而言,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输出产品是企业的投入产出,产品在生产、加工、服务等一系列过程中投入资金。这样,一个又一个与复杂的环节和巨大的影响相联系,供应链的库存包括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这是多层次的库存系统和多模式的网络,因此多层次的管理更为复杂和困难。结构的复杂性给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带来了挑战。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提前期,供应链库存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计划中不考虑提前期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波动、供应链的短缺以及企业内部发生的事故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不确定因素对库存和服务起着影响作用,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必须保持库存,以增强服务,如何研究和跟踪不确定性的变化,是供应链库存管理面临的又一挑战。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进行生产和供应只基于它的下一个节点的需求信息而决策,信息虚假的需求会被放大。供应商获得的需求信息差异,取决于实际消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系数大大超过分销商和零售商。由于其放大效应对需求的影响,在上层节点的厂商通常将存储更多的货物。在供应链中,每一个节点企业的信息可能会被扭曲,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延伸,从而不断扩展订单的波动,这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需求和供应的波动会给生产商带来麻烦,他们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能力、管理库存和计划生产,这些都会导致库存量过大。为了保持承诺的服务,为安全起见,在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扩大其存储,这将导致昂贵的存储费用和资本积压。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过度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会导致销售不畅,损失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和供应链的共同利益。以订单为基本的沟通方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要功能,在供应链的较低位置,由于订单提前期,零售商考虑到平均需求,增加了安全库存,增加了客户的需求。批发商将订购的订单从零售商的平均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当到达制造商或供应商的要求,波动范围的订单将变得更广泛和更广泛的匹配需求。同时,由于经营、价格、组织、沟通等方面的影响,减少库存的目的将无法实现,以及如何消除或缓解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最大挑战。需求预测的数据,库存量和生产计划成员企业间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日期。这些日期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中。为了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模型也随之改变。系统集成的自适应性,使链上的库存数据实时地被传递,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信息不集成,当供应商想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时,往往会产生延迟或不正确的信息,直接影响库存的准确性和生产计划的执行,因此,如何有效地传递库存管理中的信息是提高其管理的紧迫性问题。近年来,对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对库存管理的评价仍然显得比较差。有些企业只把存货周转率作为评价库存管理的供应链绩效的指标,没有考虑到客户端的响应时间和服务水平,或忽略了其他指标如订单周转时间,平均重复订单、平均延迟时间、提前或延迟交货。一些企业采取新的订单满意率作为评价指标,无法延迟订单。此外,各成员企业的目标也不同,企业的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目标。库存管理的评价方法不同,所采用的指标缺乏整体考虑。库存管理的目的,通过对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式从每个会员企业开始,努力降低库存和提高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它也旨在实现库存管理的协作链中的成员企业的整体性能保证的条件之一。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应优化库存管理,采用新颖的管理方法,打破传统库存的限制,减少企业与其合作伙伴的库存量,减少供应链中库存的最低库存。

2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2.1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

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应做到以下四点。

2.1.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

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如采购、验收与付款;保管与清查;销售与收款;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等。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不得越权审批。最后,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账,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

2.1.2仓储与保管控制

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2.1.3领用发出与处置控制

建立领用审批制度;销售应符合内部的有关规定;处置时应明确范围、标准、审批权限和责任;存货取得、验收、保管、领用发出、处置各环节凭证资料需妥善保管。

2.1.4监督与检查

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

2.2加强存货采购治理,合理运作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2.2.1建立健全企业采购体系,加强采购管理

实行必要的招标采购,公开透明;选择好供应商,实现供应渠道的稳定和低成本;通过与供应商签订所需物料协议,得以缩短提前期,减少物料库存。

2.2.2利用互联网降低采购成本

3结语

综上所述,存货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才能从管理上提高存货管理的水平;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系统,强化信息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存货管理的潜力,创造价值和利益。

作者:王建强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分析 下一篇: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