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就业能力培育

时间:2022-06-23 12:10:13

大学生传统文化就业能力培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现状

(一)专业技能不高

(1)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当前大学生对待专业课程学习热情不高。课前,不能够及时预习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课上,做不到专心致志,听讲马虎;课后,对待知识也不能“温故而知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奋程度较低,对待不了解的问题也不会虚心向他人求教。这一切都造成了他们对待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的现状。

(2)专业实践重视不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想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必须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但当今大学生对此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平日往返于教室、餐厅、宿舍之间,很少走向社会,使得个人专业知识得不到锻炼。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暴露无遗。

(二)就业态度不端

(1)就业心态失衡,抗压能力较差。

当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心态不够端正,面对各种成功与失败,难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遭遇碰壁,不是第一时间进行自省,以吸取教训,重整旗鼓,而是怨天尤人,埋怨各种外在因素。况且,由于当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较差,遇到些许挫折,心理便经受不住打击。

(2)自我认识不足,求职急功近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大学生对待自己却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在就业过程中目标不清,盲目迷惑。同时太过于急功近利,而摒弃求真务实的基本精神。求职从众心理严重,盲目攀比,不仔细分析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一味追求在大型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一味追求公务员等待遇优、等级高的工作职业,对待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避而远之,结果鱼与熊掌均未得之。

(3)崇尚个人主义,缺乏奉献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大学生要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国家、社会、集中之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求职过程中,不是最先考虑自己能够为社会做什么,而是将个人待遇放在第一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需求与集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奉献精神缺失。

(4)过于追求稳定,轻视竞争创新。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竞争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过于追求稳定的工作,而不能及时拓宽就业思路。对待工作,部分大学生不是主动出击,通过竞争展现自身实力,而是被动等待,希望能够得到公司方面的主动垂青。同时个人就业思维缺乏创新性,不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个人普通平庸的思考、行为方式终将会使自己受挫。

二、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原因

(1)忽视“知行”作用。

知行合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部分大学生却将二者全部忽视。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专业学习热情不高,进而造成个人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同时,部分大学生更没有意识到“致良知”的重要性,对待自己专业所学,不能及时将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

(2)缺乏“中和”心态。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思想自古有之,但是部分大学生对此类心态却较为缺乏,面对求职中遭遇的各种事情,不能很好地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无法冷静、客观地分析事情缘由,造成心态错乱。

(3)遵循“等级”观念。

“等级”观念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成为维护君主统治的重要工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更是在社会中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大家在求职时注重地域、工作种类的选择,热衷于考取公务员等职业。

(4)淡化“入世”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学者一直推崇“入世”思想,提倡将个人的发展与家庭、国家、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在对集体的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但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本位主义渐趋盛行,大学生“入世”思想淡化,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往往将个人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团体主义思想被抛之脑后。

(5)奉行“中庸”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中庸”之道盛行已久,其追求为人处事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追求稳定,不可太过于创新。几千年来,人们奉“中庸”之道为个人行为准则,不敢有所逾矩,当代大学生也是如此。在就业过程中,他们过分追求稳定的职业,缺乏竞争与创新意识。

三、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路径

(一)以人文社科课程为统领,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授大学生人文理论知识、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高校要以人文社科课程为统领,因地制宜,创新思维,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要充分重视人文社科课程在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其自身地位。可以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适度增加思政类公共课的学分数,以提高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文素养课程培养计划,开设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应课程,从理论角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进而培育就业能力。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如在讲授思政、就业指导公共课时,可将授课内容与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鉴古知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受到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时,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适合性。尝试采取互动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如在赏析《诗经》时,可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形成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培育个人就业能力。

(二)以校内文化建设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影响巨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培育,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在校园内要营造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可在校园内设立相应优秀传统文化景观,如校训石、校史碑记;从传统经典要籍中摘词择句为校园道路、楼宇命名;在教学楼、办公楼、餐厅内悬挂古典名言、诗词;在图书馆前树立孔子等先哲贤人的雕像……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身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其感染熏陶,培育就业能力。在校园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只有通过相应的主题文化活动,才能够让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得以培育提高。充分发挥社团、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成立相应的传统文化传播社团,举办书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国学讲堂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就业能力。

(三)以校外社会实践为平台,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知行合一,至善求是。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试金石,是校内文化建设活动的有力补充。要创新活动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搭建校外传统文化实践平台,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积极组织好大学生在学期间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参观名胜古迹等主题实践活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交流、竞赛活动,寓教于乐,在娱乐、休闲中提高个人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就业能力。要积极组织好大学生假期期间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假期时间较长,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工作而言,更容易见实效。可指导大学生将传统文化与就业创业主题相结合,组织、帮助大学生深入学校、社区,扎实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切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就业能力培育的积极作用。

(四)以网络媒介资源为依托,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又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特有优势,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飞信、QQ、电子杂志等各类网络媒介资源,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就业能力培育工作。建立微信、微博公共平台,每天推送国内、外传统文化新闻资讯,分享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文章,介绍传统文化领域的大师名人,为大家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运营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全方位地向学生推介经典文化知识;开展飞信、QQ传播国学活动,让大家切身感受国学的魅力;同时,组织大学生定期编辑、出版传统文化主题电子杂志,方便大家时时阅读。通过以上方法,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将蕴含其中且对就业能力培育大有裨益的知识精神加以弘扬。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过程中,要制定缜密规章制度,定期组织网络安全检查,严格控制不良思想侵蚀,保证网络媒介的纯洁性,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工作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其成长成才的关键一环,地位举足轻重。面对当今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现状,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认识,精心组织,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领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培育、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作者:殷衍韬 杜岩刚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应用 下一篇:陶瓷设计传统文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