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

时间:2022-09-21 06:59:41

浅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

摘 要 随着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语文课程标准》中开始引入“对话”这一理念,它呼唤着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对话。理解对话理论,用以指导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形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任务。

关键词 对话理论 师生关系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20世纪末,俄罗斯思想家的理论正在成为从西方到中国很多学者谈论的热门话题――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归结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语文教学中对话理论的应用:

1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

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支撑着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完成的。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宣传仁义道德,强调等级次序,在师生关系中重“师承”,直接体现为“尊师重道”和“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在历史上一度与“天”、“地”、“君”、“亲”并列,拥有无上的权威,由此造成学生被动、服从的权威型师生关系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出现教师权威型师生关系和学生中心型师生关系各自存在的极端倾向,我国教育界先后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为主客体”等有关的理论学说,体现出师生关系上追求平衡的价值取向。对话理论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协调此种平衡的平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1世纪师生关系的核心应该是民主、平等与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表情要温顺,态度要和蔼,内心要专注,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关注”我、倾听“我”、理解“我”、赞赏“我”,要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压力,一身轻松。

时代要求着合理的对话的师生关系建构,只有师生关系平衡,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有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2阅读教学的对话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运动的一种阅读反应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与文本的这一对对话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差距。首先从绝对意义上说,“本文时刻”c“读者时刻”永远不可能共时地处于同一历史时刻;其次,在双方的思想的差异上,学生面对的文本,大多凝聚着高远的见识与深邃的思想,但是大多数学生人生阅历较浅、认识水平不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这种差距。尤其是面对“巨人巨著”,如鲁迅,如托尔斯泰,这种“陌生感”更为强烈;再次,学生要尽力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教师是文本读者中的一员,教师应将自己和文本对话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对话,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读解,做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谛听者和欣赏者。教师、学生、文本,都作为对话的积极参与者,需要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环境,接受感染和熏陶,逐步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层理解,从而实现与文本的相互融合。

3写作教学的对话实施

在写作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写作仍显稚嫩与生涩,但他们大多代表了学生独特的思想与真挚情感。“与对话交际密不可分的话语、活生生的话语,就其本性来说希望被人听到,得到人的回应,对话的本质要求对话的终结。”因此,写作教学总的对话形式大多表现为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学生所写的作文,其实是一种内心独白的书面化。这些内心独白,写成文字,可能会有错字别字,可能会有病句错句,甚至还可能有不合逻辑的前后矛盾,但教师面对这些作品,根据师生对话的理念,不应该说是批改或批阅,而应该是一种倾听。教师在倾听中,应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中出现的那些问题,并协助他们去加以纠正,而居高临下的去指责他们。面对学生在独白中体现出来的某些可贵的成分,则要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并作出能激发其写作兴趣的评价。让学生在语文教师真诚的欣赏与肯定的评价中,逐步提高他们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对话状态中的写作教学。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被我们重视无疑是正确的,时代在呼唤着平等的师生对话、充分的阅读对话和真实的写作对话,对话理论的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有着进步意义的。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求异的重要性,这些既为更新语文教学所必需,也为培养一代新人所必需。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 《语文课程标准》

[4] 金生v.超越主客体:对师生关系的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5] 吴云.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

[6] 潘涌,哲思言.2002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J].语文学习,2002,12.

上一篇:走出课堂讨论的误区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几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