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存款上保险

时间:2022-09-21 06:49:52

为存款上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为利率市场化铺路,从而拉低中国银行业整体收益水平。

如果银行倒闭了怎么办?中国人似乎从来都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记得一位政治学教授告诉我,中国的银行不可能倒闭,因为政府兜底。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设想也许会被现实否定。

基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被定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刚刚颁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对构建金融安全网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构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将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据了解,各有关部门已就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各个主要方面,包括覆盖范围、赔付限额、保险保率、存款保险基金的管理运用、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等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央行、财政部、银监会、发改委联合制定的《存款保险条例》已草拟完成,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就存款保险制度安排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进一步论证,经过行政立法程序后,将提交国务院审定后出台。

为市场化护航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在金融体制中设立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规定本国金融机构必须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进行投保。在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救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几乎每年就有2000家以上银行倒闭。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稳定,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局,率先确立强制存款保险制度。

事实上,中国一直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关探索,早在1993年已开始。是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随后,1997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和筹建全国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机构。到2005年4月,央行对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结构做了一次详细的抽样调查,向主要存款类金融机构征求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意见。日前,央行《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称,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认为已基本成熟。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几乎全额赔付的“隐性”的存款保险,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将这一隐性存款保险转变为显性,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在市场、股东和存款人之间合理分摊因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如果制度设计得当,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变,将降低银行业的道德风险。

郑文认为,“就微观层面看,决定存款保险制度推出时机的最基本因素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和风险防范能力。经过几年来的剥离不良资产、注资改制上市,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中国银监会2012年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24.556万亿元,同比增长19.6%;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达116.6429万亿元,同比增19.3%。可以说,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明显优化,已具备了参与存款保险制度的能力。

从宏观层面看,“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机制形成。相关法律基础已经夯实。《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破产法》和《票据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的实施,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法律保证。

法兴银行中国经济分析师姚炜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取消存贷款利率管制之前,必须首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促使金融机构为储户投保,以防御风险。央行此前也明确表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存款人保护和损失分担机制,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和配套措施之一。

差别化政策

存款保险制度出台的宏微观因素成熟,但政策的制定还牵涉储户、银行以及存款保险公司各方利益以及全国范围的金融市场稳定。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认为,当今全国金融市场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国的金融市场已深度统一,市场上任何一项新的金融改革措施出台,往往会波及全国。要把握好金融改革开放中合理的节奏、次序和政策部署的衔接配合,以改革助推金融业的发展。

事实上,在历经二十年的酝酿胎动期间,相关的政策设计早已展开。2010年初,国务院决意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命央行牵头制定详细方案。按照分布走的设想,先在央行内设一个存款保险基金,而非作为实体的存款保险公司;先临时性推出“全额保险”,将来再过渡到“限额保险”。待到未来条件成熟时,再设立完全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基金由各投保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纳。

中原证券分析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会做出以下几项具体的制度安排:在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设计上将采用“广义”的职能,存款保险机构有权参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决策,并可能具有一定的审慎监管权;金融机构的参保将是强制性的;住户存款以及企业存款将被纳入保障范围;存款保险限额将被引入;采用差别费率模式,并且费率将随基金规模的变化而调整。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赔付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介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单一付款箱型”,只负责赔付储户的存款,这以英国为代表;二是“风险最小化型”,除负责赔付外,还具备对银行的重组甚至监管等广泛的功能,这以美国为代表;三是“中间型”,其功能介于前两者之间,以日本为代表。

从国际经验看,“单一付款箱型”被证明是失败的。魏加宁举例说,此次金融危机期间,英国的北岩银行发生了挤兑。许多从“单一付款箱型”起步的国家后来大多转向“中间型”或“风险最小化型”。

银行赚更少

魏加宁说,作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存款保险的理念在国际上已是共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的尽管有数百家银行倒闭,但并未发生挤兑现象,其中存款保险制度起到了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

有专业人士计算,若中国实行与香港接近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国有大银行约为万分之五,股份制银行约为万分之八。照此测算,在开始5年内,实施存款保险将每年影响银行净利润约1%,其中对中小银行影响相对较大;而在5年后,对净利润的影响为0.2%。

届时,中国居民将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银行更高效的服务,而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将使得未来数年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或将处于一个下降通道。有评论认为,中国银行业长期净资产收益率的低限应该是在10%-13%的水平,离目前大约有40%-50%的下降空间。

上一篇:“铁栏圈丐”中的权利启蒙 下一篇:金融改革寄望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