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1 06:06:41

IT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搜索、整理、归纳IT技术的分类及其功能,调查分析了温州市三所学校PBL学习中IT技术应用的现状,总结了PBL学习中IT技术应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方案。目的是为了使IT技术能更好地支持PBL学习,发挥PBL学习的最大效果。

关键词:IT技术 基于项目的学习 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我国,从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思潮的掀起,到全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再到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诞生和推行,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预示着教育改革的来临。在这场声势浩大、翻天覆地的教育改革中,各种新型教学理论和模式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角落。其中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IT技术及其在PBL学习中应用的概述

IT是英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即信息技术。

什么是信息技术?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的相关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二、关于温州三所学校IT技术在PBL学习中应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技术支持、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学者的青睐。拥有众多优势的网络环境下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在温州的开展情况又如何呢?本文对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温州市十二中等学校开展PBL学习及IT技术应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1.教师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有55%认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很有必要的,45%认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有必要的)。

2.超过75%的教师认为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可以满足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需要。

3.大部分教师对使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实施教学是认同的,但仍有25%的教师不认同。

4.教师很少采用PBL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有40%的教师会有时采用该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5.教师使用PBL教学模式大致是用于完成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及理论知识的建构部分。

6.在采用PBL实施教学时,接近一半的学生会遇到小组协作的困难,同时问题分析与资料收集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比较大的困难。

7.实施PBL教学中,教师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展示项目。选择合适的项目并很好地展示于学生是PBL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开头。教师在探究辅助及成果评价中也有一定的困难,学校的设施不足与学生信息素养不够也严重阻碍着PBL教学的实施。

三、PBL学习中应用IT技术的指导性方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其特有的优势为开展PBL学习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条件。

1.资源性支持。包括支持项目学习的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前者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与之实现有效交互的所有人员的总和,如教师、学习者和学科专家;后者是指由网络提供的为了验证假设和解释结论所需的有关信息以及工具等。

2.技术性支持。包括对信息交互及情境创设两方面的支持。首先,网络的实时和非实时交互技术使异地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方便快捷;其次,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比较真实的情境体验,为学习者创造一个理想的习得环境。

3.管理性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对学习过程诸要素的管理,包括对网络资源、学生档案、学科专家档案的管理以及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

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把教学真实化、社会化和信息化,将学生单纯面对书本转变为应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真人真事,将单纯的学习转向有目的的信息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它的最大效益在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应变和合作能力。

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出现必将为网络教学的深化发展开辟新的领域、提供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李龙 《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李克东 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3]顾佩娅 方颖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辅助项目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学,2003,(7)。

[4]李智君 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宁夏社会科学,2001,(3)。

[5]武健 主题化――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教学[J].人民教育,2001,(2)。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化学课堂的合理运用 下一篇:多措并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