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和教学反思――两个不能忽视的教学环节

时间:2022-09-21 05:36:37

课前预习和教学反思――两个不能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点,采用了种种启发式教学,但往往是“启发启发,启而不发”。是我们的教育者没有尽力,还是我们的学生太笨,都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那么问题在哪儿呢?我个人认为是我们忽略了两个很重要的课堂教学外的环节――学生的课前预习和教者的课后的教学反思。这两个环节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的课前预习

不少人可能认为预习就是熟悉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进而按部就班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等等。其实,预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独立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是实践教学法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他们独立地阅读书籍,搜集处理信息。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独立阅读书籍的能力和习惯是中小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当前一些教材的参考资料将学生本应通过教师的点拨或自己独立思考才能获得的知识列举得一清二楚。这些资料的编者忘了,预习的过程正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的意义远胜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了解。由此可见预习这一环节的重要,预习是直接为教师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服务的。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教学效果。那么应该如何搞好预习这一环节呢?据我的一些实践来看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自己预习,这样等于没预习。有些学生预习就是照搬照抄,他们不动脑思考,而是直接从某资料上获得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面上效果良好,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学到。

其次,教师得给学生的预习定个调子。这个调子不能定得过高,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半途而废;也不能定得过低,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如探囊取物,容易使他们麻痹大意,对课文的学习产生轻视心理,这也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疑难时束手无策。我是这样做的:科学地安排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这也便于我精讲要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一篇课文,教师只上一两个课时就要结束,如果不能切实地组织起有效的预习,恐怕是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只有设立难易适度的预习目标,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地组织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由此可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二、教者写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既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途径。可以说,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不少教师积极投身其中,而且从这一活动中获益良多。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的一种过程。那么我们该如何写教学反思呢?又该写些什么呢?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浅见:

1. 用辩证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记得失。

上完了课,静下心来,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用辩证的眼光和“不满”的心态,对教学过程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化的总结与提升。明白了教学中的得与失,我们的反思才深刻。我在实践中记下我的一些恰当之举,例如我把课堂上引起教与学共鸣的做法,对突发问题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对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的新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当然我也记下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疏漏失误之处,并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总之,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成功之处,我们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而这些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对于教学工作的失败,我们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2. 记自己对教材(教学内容)理解的反思。

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对课文作者的意图、教材(教学内容)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及教育功能理解得是否透彻到位?教学目标界定得是否准确具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确定得是否恰当?对教材的调整挖掘是否科学合理?

3. 记对教师教和对学生学的反思。

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教学理念是否体现教材的本质?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符合教材的需要?教学过程安排是否优化并得以实现?作为互动的一方,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到了教学活动当中,即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程度怎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联系得是否紧密,比如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状况如何,也就是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学习状况的自我认识是否清楚明白,即“我”学得怎样?学生自我评价是否到位?

4. 记教学活动中的闪光点。

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时产生的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和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火花”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 记一下再教设计。

一节语文课下来,应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并及时记下这些,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学这篇课文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再教设计,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总之,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教学反思的内涵,掌握其内在本质和实施策略,用心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自觉自主地去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用文字认真地把自己的反思所得到的感悟、感受、感想记录下来,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结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反思才不是“任务”,才不致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反思才有实效和长效;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效益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我们的专业素养才能不断得到充实与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课前预习和教者的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关注并付诸实践的两个重要的环节。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重视这两个语文课堂教学外的两个容易忽视的环节――学生的课前预习和教者的课后的教学反思。

上一篇:浅论音乐教育中的情趣培养 下一篇:克服畏难心理 培养自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