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21 02:48:13

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研究

【摘要】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从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评估机制方面着手。把学困生的转化看成是提高教学技艺难得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有利于学困生发展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技艺,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学困生转化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每个适龄儿童步入校园,学习便成为每个学生生活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由于教师教学风格教育方式的不同、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等等,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对于学校来说,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是影响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学困生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所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我校《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研究》课题组,针对本学区学困生(主要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智力水平,主要学科的测试成绩在同年级中相对较低学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研究导致学习困难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因素。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探索其心理品质,研究转化措施。本课题组研究表明:每个学困生存在有个体差异,但其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又有其共性。他们往往自制力差、得不到同伴的尊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走神开小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但同时他们也渴求关爱和信任,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理解、鼓励和支持。

我们深入课堂,通过观课者填写《学生观察表》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优秀学生喜欢提问,课堂教学几乎成了教师与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学困生得不到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漠视使得学困生失去信心。我们尝试学困生转化工作从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评估机制方面着手。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艰辛,也更有意义”的理念,把学困生的转化看成是提高教学技艺难得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有利于学困生发展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技艺,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学困生转化信息档案

学年初教导处组织教师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建立学困生转化信息档案,内容涵盖学困生的姓名、年龄、班级、个性心理诊断、知识缺陷诊断、日常行为表现、学习习惯、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和成长的关注程度等等,拟定学年发展目标,明确转化措施,使学困生转化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2构建学困生转化和教学成绩考评相结合的评估机制

学年初明确学困生转化的责任目标,期末时教导处对学年初上报的学困生进行评估。评估分两方面:一是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拟定的学困生发展目标完成状况,二是看期中期末学困生的测试成绩,将学困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与测试成绩相结合,打破单纯看测试成绩的评估机制,鼓励学困生参与“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中“进步之星”的评选。肯定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放大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进步欲望,唤醒他们沉睡的学习动机。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评估不但看测试及格率,更要看对学困生辅导的实绩,看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关注,从管理层面督促教师重视学困生,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3、课堂教学中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学困生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赞扬等,这样可以满足他们成就感的心理需求。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诱发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课堂问题的设计、作业的设计、师生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心理需求,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努力。学困生往往容易把自己同学习优良学生比较,从而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如果将其改变为用自己的现在同自己的过去比,就能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满足心理需求,增强自信,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为力的心理状态,循序渐进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设计符合他们能力的教学方案,不向学困生提出他们难以回答或者难以参与讨论的问题,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面的问题,教学内容有梯度,教学方式呈多元,教学评价求激励,教学目标对学困生有照顾,当学困生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扬,那时的心理愉悦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教师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帮助学困生获得成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心理研究表明:学困生缺乏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教师应培养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信念等,教师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对他们要有爱心、有耐心,平等对待,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地进行表扬;培养他们受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正视困难,帮助他们了解掌握认识和调节自我的方法,把消极的失败心态转化为稳定的成功心态,最终建立起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5、构建有利于学困生发展的班集体环境

良好的班集体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对学困生的转变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符合学困生能力范围解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的同时,在学生集体中也要树立学困生的形象,学困生的进步也许微不足道,但只要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中、同学的喝彩中,分享到取得成绩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在班集体中多创设学困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他们虽然学业成绩较低,但往往在劳动、体育、绘画、唱歌、手工制作等方面比其他同学强,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彰显学困生的优势,享受被老师重视、同学尊重的快乐。逐步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认为:转化学困生学校教育是转化的关键, 当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关心,建立家访和校访制度,优化社区环境,各方目标一致,默契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初探 下一篇:听课刍议 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