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哇哈哈”

时间:2022-09-21 01:23:26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和娃哈哈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都值得回味。17岁那年,我刚刚初中毕业,没有正式工作,离家前往浙江舟山填海劳动。挖渠、筑海塘、挑盐,搬砖头,后来转到绍兴茶厂,我一待就是15年。尽管每天都要长时间的工作,但我依旧保持着看书学习的习惯。那时候,没别的书看,一本《选集》,我自己都记不得读了多少遍。在做企业的过程中,的思想对我影响最大,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的军事战略被引入到现代化的企业战略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管理理论。

1979年,母亲的退休,我顶职回到了杭州。一无学历二无关系的我在此后的10年里,一直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靠做业务员、卖冰棍、卖学生文具来谋生。在那种特殊的时代下,尽管我有满腔热忱,却往往不被领导们所接纳,工厂领导知道我比较能干,但是他们也知道我不太听话,因为他们是学校领导,也不懂做生意。但是人活着,必须要干一番事业,不能碌碌无为的过一生。我当时唯一的梦想就是有一家自己的企业,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业。我一直在寻找着这样一个机会。

在做业务员的这几年时间里,我跑遍了三江六码头,到过最偏僻的农村,用各种方式来推销自己的产品。1987年,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决定把“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承包出去,标底2万,我以10万元中标。那时候我42岁,借了14万元钱,和两名退休老师创办起了“娃哈哈”的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当时靠代销别人的汽水、棒冰、文具和纸张来获得微薄的利润。但我却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我每天骑着三轮车,挨门挨户地卖冰棍,卖文具。一根冰棍4分钱,只能赚上几厘钱,这每一分每一厘钱都是来之不易的,而我的创业经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步的。1987年校办企业一年能赚上两三万元就很不错了,而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10万元,最后我实现了。

有一件事,在当时大多数人都觉得我做得很突兀。我委托科研机构,对杭州3006名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近半学生因挑食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挑食偏食,营养不全,身体素质下降。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产品来改变这种现状,那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于是我找到浙江医科大学营养系朱寿民教授,希望他能根据中医食疗原理,开发针对儿童市场空白的营养液。

1988年11月,我们研制的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产品终于面市了。我给这个“新生儿”起了一个童趣盎然、琅琅上口的名字――娃哈哈。

有了好产品下一步要走向市场。市场怎么打?我们当时打全国市场,几乎没有什么经验,跑到一个城市后,先是跟当地的报社、电视台的人见面,签合同投放广告。那个时候送上门去做广告的企业大概就只有我们“娃哈哈”一家,像大熊猫一样的,很稀罕。然后,就是去拜访当地的糖酒食品经营公司,也不谈别的,就把刚刚签下的广告合同给他们看,告诉他们我们要怎么促销,请他们吃货、铺货、卖货。再然后,就是昏天黑地的广告轰炸,一个城市不出一个月就打下了。最后,就留下一两个人在当地,接着铺货、结款、巩固市场。我们就照着地图到下一个城市去如法炮制。当然,我们偶尔也会碰到一些糖酒公司的经理没有广告意识,不买“娃哈哈”的帐,我们也会使用一些小伎俩,说到这些小伎俩恐怕是当年搞过营销的人共同的记忆了。

在当时,很多人都不支持我的做法,特别是媒体方面对我的争议很大,只有杭州和上海的两家媒体是比较支持我的。但是我用营养液的效果向世人证明了一切。“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一下打开了市场。“娃哈哈”营养液一炮打响之后,第一年销售488万元,第二年达到2712万元,第三年就突破了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掘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政府对“娃哈哈”的发展非常重视,曾多次派人找我谈话。我给他们的印象是有能力,但是架子太大,而且“不听话”。其实我做的每一项决策都有我的道理,我有信心成功。在“娃哈哈”这20多年的发展中,有三件事情意义重大。

第一件事情就是1991年,我们娃哈哈营养食品厂以8000万元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成立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随着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产品供不应求,场地的局促和熟练工人的稀缺成为制约“娃哈哈”发展的瓶颈。当时厂里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已经有6000多万元的银行存款。我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最终决定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当时杭州罐头食品厂是国有企业,有2000多人,我们是校办厂,才100多人。由校办厂兼并国有企业杭州罐头厂,这在当时的体制下,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不仅是因为当时兼并很少见,更因为是“民营小鱼”吃掉了“国有大鱼”,这在全国都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反响。很多人都反对,一些报纸也写文章批评我,说我挖社会主义墙脚。

最终,市政府正式批准了兼并事项,杭州娃哈哈集团成立。原先亏损4000多万的杭州罐头食品厂三个月就扭亏为赢。“娃哈哈”也一举跻身全国工业企业利税500强行列。

第二件事情就是1994年。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建设的号召,娃哈哈集团第一次在杭州以外的地方投资办厂,拉开了娃哈哈走向全国的序幕。

当时“娃哈哈”只能算是杭州的一个企业,在浙江省都没走遍,但却是一个重大机遇,从此我们在全国开始布局。我在重庆市涪陵以“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改革思路,与当地政府各出资4000万元,兼并了当地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娃哈哈涪陵有限公司,这是“娃哈哈”在外省成立的首家子公司。涪陵公司打开了“娃哈哈”系列产品在西南市场的影响力。娃哈哈涪陵公司成为了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之一。最后和我们一起对口支援的很多企业,走的走,倒闭的倒闭,现在只有我们还在那里办厂,还越办越好。我在那时尝到了“销地生产”的甜头,便自此开始了全国“销地生产”生产力的布局,到2007年,已经有10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39家与达能合资的公司)。我把许多生产型子公司都设在如湖北宜昌、湖北红安、四川广元、吉林靖宇等落后、贫困地区,我希望能够由此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能给当地贫穷的老百姓带来致富的希望。

1995年,因为急于扩大“娃哈哈”的规模,确实做出了一次错误的决策,在一年之内推出了红豆沙、绿豆沙、儿童健康饮料、清凉露、果冻、膨化食品、关帝酒、榨菜、康有利等10余种产品,但几 乎全线失败,不过依靠着果奶、八宝粥等强势产品的发展,当年的销量依旧达8.8亿元,取得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利税超过亿元。我从中也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第三件事情就是和达能的合作。

应该说我是给中国的合资企业上了一课。1996年,“娃哈哈”以旗下5个利润最丰厚的企业,与世界500强、位居世界食品饮料业第六位的法国“达能”和“百富勤”合资成立五家公司,一次性引进4500万美元,“娃哈哈”占49%的股份,之后“百富勤”破产,“达能”增持达到51%的股份。合资以来我们先后成立了20多家企业,“达能”累计投资1亿多美元。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以及理念上的差异,摩擦也是有的。

比如当时我们有两条瓶装水生产线,我要增加7条线,他们却从中阻挠,说最多加两条,我没有听他们的,自己就买了,结果一投放市场,当年就成功了,效益一下子上去。投产非常可乐也一样,开始他们也不同意,我还是坚持做了,现在非常可乐做得非常成功,事实说明了一切。

“达能”与“娃哈哈”合作的初期,虽然在决策上有摩擦,但是双方还是互惠互利的,合资前“娃哈哈”是10亿元的规模,两亿元利润,我们的发展本身就很健康,而跟“达能”合资后,对设备的更新换代起了很大作用,规模一下子也上了一个台阶。而“达能”得到的回报也很高,投资10多亿元拿回了30多亿元。

在“达能”与“娃哈哈”纠纷的问题上,我们没有违约。在1996年合资合同中,我们承诺不从事任何与合营公司的业务产生竞争的生产及经营活动。我们后来成立的非合资公司,产品实际上是为合资公司代加工,是被“达能”合资公司所许可的,“达能”默许了这种行为,所以不存在同业竞争。

而真正违约的是“达能”。2000年起,“达能”先后收购乐百氏、深圳益力、上海正广和、光明乳业、汇源果汁、蒙牛乳业等一系列与合资公司产品有竞争的企业股份,而且“达能”在“娃哈哈”的董事又是这些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

我们合作了,就像两个人结婚,原本相安无事,应该是诚心诚意的合作,同甘苦,共患难。可是时间一长,才发现他们看到的只是利益,要的只是控制“娃哈哈”,回过头来想想,纠纷也是在所难免。其实跨国公司并不都是遵守契约的,在利益面前他们照样不择手段,对我和我的家人进行人身攻击,在全世界我们,吓唬我们,仅2008年上半年,“达能”就花费了5700万欧元的诉讼费用,真是用心良苦。可是2008年从国内的法庭到欧洲的斯德哥尔摩国际仲裁院,“达能”的诉讼全部失败,事实再次证明了一切。

独特的联销体策略,让经销商像“娃哈哈”自己的营销部门一样去运作。

做生意一定要懂得利益共享。关键不在于经销商是不是服从指令,而是能不能让他们真正获利。“娃哈哈”非常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比如,非常可乐的销售构架由公司总部、分公司、一级批发商以及下面几级批发商组成。在销售过程中,一级批发商必须先给“娃哈哈”打进年销售额10%的预付款。业务发生后,批发商每月须分两次将货款补足。这样可以规避风险,避免坏账,有很好的现金流,并把经销商当成下属企业管理,将经营商和企业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了。现在很多我们的经销商已经成为了千万富翁,有的甚至是亿万富翁。

重视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是企业能够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很关键因素。

我认为技术跟管理的创新最主要的问题是注意人家做不到的你能做,人家做的好的你比人家更先进。这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要有这种竞争意识。

在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当中,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力与需求,跟上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只需领先别人半步。如果你慢人家一步就处处受限制,如果太超前,风险也大增。

“娃哈哈”这十几年技术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的时候是什么都没有,人家把产品打开市场,在消费者接受的基础上,我们做了一些低水平的创新。人家做牛奶,我们做AD钙奶,这种技术的创新,使我们当时得到很大的发展。第二个是引进创新。国内还没有,世界上有,我们引进过来创新。现在企业规模更大了,是我国饮料行业最大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自主创新,创造世界上没有的,要领先。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超净灌装技术已经超越了无菌灌装技术,在全世界推广。

“娃哈哈”的管理创新我们也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还处在计划经济当中,因为没有得到国家投资,又是小型的企业,是当时计划外的企业,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那时候,我们走在体制改革的前面。当时,“娃哈哈”是总经理负责制,一个人说了算,这样使得我们反映比较快,所以我们第一步取得了成功。企业规模大了以后,一个人管不了了,第二步我们2008年下半年准备搞“流程再造,依法治厂”所以我想企业创新也好,管理创新也好,应该能够永远领先人家半步。

改革开放30年,经验很多,教训也很多。在中国每一次经济热潮中,有不少企业盲目搞多元化或这山望着那山高而跨行业经营,但成功者很少,失败者却很多。企业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头脑发热容易误入歧途。我们“娃哈哈”一直坚持做自己熟悉的行业,我把鸡蛋放在自己最熟悉的篮子里,这与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有所不同。只有集中做熟悉的行业才能做大做强。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认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大好时机。我们中华民族现在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我们在世界上应该有我们自己民族的地位,有我们自己民族的精神,否则我们的民族怎么能够复兴?在“娃哈哈”建立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我一直以建造民族企业为己任,缔造了“娃哈哈”的民族品牌,并成功与国外饮料巨头分庭抗争。我用自己的实践见证着中国的发展。我相信2l世纪一定属于中国!我们肯定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一篇:修史偶感(诗五首) 下一篇:古格壁画所展现的宫廷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