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孝道?

时间:2022-09-21 12:51:56

物质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孝道?

经济的浪涌不息,浮躁与创新,功利与务实,娱乐与跳跃,我们身处的时代正在像万花筒一般,展示着一幅幅彩色或黑白的图景。快节奏、贫富差距、生存压力以及道德文化滞后,这些时代特点造就了物质主义,它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掌控着我们的行为。

孝道,作为维系我们的亲情的价值取向,也正在悄然改变。新的亲子关系正在形成,它不再只是尊老爱幼的温馨画卷,也不再纯粹是血浓于水,越来越多物质性的东西开始承载于亲情之上。越来越多的人,把物质当成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方式。在这个物质利益充斥各个角落的时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孝道,才能培养出能够满足生活的温情?

第一部分:物质时代的恩慈

有个《男孩与树》的故事。男孩很小时,常到树下嬉戏。男孩渐渐长大了,几乎不再来树下玩耍了。当他需要玩具、房子、轮船时,才回到树身边。树将自己的果实、树枝、树干全给了男孩,为他遮风挡雨,陪伴他学习成长,支持他去实现梦想,离开家乡……

你也许觉得那个男孩很残忍,但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那棵树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小的时候,喜欢和爸爸妈妈玩……长大后,我们便离开了他们,只有在不快乐,或者对他们有所需求时,才会回去找他们。父母也常常会把他们身上最好的、最符合我们需求的东西交给我们。而这时,我们总是拿了东西转身就走,留下渴望子女留在身旁的父母,凝视着渐行渐小的我们的背影。

物质时代到来之后,多少父母又将沉甸甸的恩慈,化作一张张薄薄的钞票,为自己的儿女编织灿烂的前程。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的父母,更是凭着单纯的物质给予,堆积了对子女如山的恩慈。近年来,高等院校学费高昂,在一些偏远农村,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供养子女上大学付出了沉重代价。《半月谈》曾发表《不吃不喝十年整,供不起一个大学生》一文,披露了陕西合阳县一位民间企业家对当地百户农村大学生家庭的调查,这份“沉重的恩慈”感动了实、贾平凹等西部作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共鸣。它们不是电影虚构的故事,而是调查者耳闻目睹的真切世相。我们对父母予取予求,但是他们却都无怨无悔,不求回报。

第二部分:物质时代的孝行

最近,武汉市对青少年孝亲敬老行为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孝亲敬老状况不容乐观。有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任何有关孝敬的故事,甚至有部分学生将学雷锋、做好事也当成孝亲。一些青少年的孝亲敬老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超过65%的青少年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70%左右的学生从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超过37%的学生不能准确写出父母生日;超过32%的学生不知道爸爸妈妈最爱吃什么;只有16%的青少年经常和父母交流。

杨复元(江西省特级教师):初秋的北京,夜晚已有些寒意,上百名新生家长蜷缩着睡在操场上;离操场不远处,在那些宽敞温暖的宿舍里,他们的孩子正安然入睡……这是新学期发生在清华大学校园中的一幕。

“露宿事件”发生后,子女教育一时间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从网上看到消息和照片,我的第一感觉是不舒服。我留意看了一下那组照片,好像没有一个新生陪父母露宿。这其实暴露出目前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我们的学生是以不合格的身份从中学毕业的。家长露宿校园,孩子心安理得,这是一个成年子女对父母的精神遗弃。父母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爱应当是双向的,如果像现在这般只有父母为孩子着想的单向的爱,那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郑渊洁(儿童文学作家):父母送孩子上大学,其中有不放心的成分,有家庭庆贺的因素,也有家庭旅游的原因。但是,如果家长在报到时为孩子包办一切,扛着行李跑前跑后,孩子在一旁袖手旁观,这种现象就应当杜绝。

教育中有一条基本原则,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尽量不要替他做。所谓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反之亦然。家长露宿校园值得深思,至少是孩子孝心不足的表现,一个心智发展正常的孩子是不会这么做的。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起开过会,却几乎都会说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近乎国民共识的话,道出了中国教育的真正隐患。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日韩美4个国家中,中国高中生的压力最小,这似乎不符合我们平常的印象。中国孩子的升学压力的确很大,但是除此之外,孩子成长中的自立、金钱、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综合起来看就不一样了。

中国学生的压力通常来自父母或学校对学习成绩的要求,真正自发地学习或者自立的压力很小,是一种外紧内松的状态。这种状况可概括为“软垫理论”,意思是,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还是就业,哪件事情没做好,都有家长为孩子解决后顾之忧,家长就是孩子的安全垫。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样可以坦然地住在家里啃老,这种现象在国外很少见。国外的孩子,独立的紧迫感比较强。国外的家长也确实说到做到,“你能养活自己了,我就撒手不管了。”

第三部分:非物质时代的孝道

“二十四孝”之所以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就因它所提倡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符合人性的真善美。那些孝心故事,至今流传。

“哭竹生笋”讲的是三国时吴国孟宗的故事。“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

“卧冰求鲤”讲的是晋代王祥的故事。“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百里负米”讲的是孔子弟子子路的故事。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孝顺父母的道理,其中一些故事带有神话色彩,也旨在表明其精诚所至。

在历史上留名的读书人,在家是个孝子,从政则是好官。其实,当这颗孝心真的启发了,那对一切人的爱心也会很自然扩充开来,成圣成贤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赖秋鸿(江西省安远一中学生):曾子是孝子,有次帮家里锄地,不小心把瓜的根藤锄断了,那一断,这棵瓜就完了。父亲很生气,一怒之下,就拿锄头柄去打他,失手把他打昏了。父亲将曾子扶到家里,过了好一会儿,曾子才苏醒过来。然而,他醒过来就开始唱歌。因为他清楚父亲把他打昏了,也会很难过,他不希望父亲继续因他的过错而难过,所以表现出愉快的样子。这就是真正“父母责,须顺承”。这个顺就是体恤,不能让父母多生气,伤身体,那种恭谦、那种顺承自然就做出来了。承就是要承接父母的教诲,不可再犯。曾子真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桂秋惠(云南省富源一中学生):韩伯俞也是这个样子,小时候母亲打他,他都欣然接受。后来他长大了,有天犯错,母亲责罚他,他突然大哭起来,母亲看到这个景象觉得很吃惊,说:孩子,小时候打你,你都没哭过,怎么现在长那么大了,打你,你还哭?韩伯俞说:以前母亲打我,我都很痛,表示母亲身体很健康,也是在成全我的德行,所以我欣然接受;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母亲的力气愈来愈小,也代表我能奉养母亲您的时间愈来愈少了,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故事看到这里,我也潸然泪下。我们的父母白发愈来愈多,我们奉事父母的时间愈来愈少。

第四部分:物质时代的孝星

我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不能说话,也听不到别人说话。她虽然不能像别人的母亲一样给我物质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励,反过来,我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她。但她生我养我,疼我爱我!我怎能不感谢她的大恩大德呢?

――摘自陶星作文《我懂得了父爱》

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处不充满着“孝道”的身影,吃饭时你给父亲盛碗饭,吃完饭后帮母亲收拾碗筷,当父母在外忙了一天时,可以帮他们揉一下背、捶一下腿。这都体现了你对父母的孝心,体现了你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

――摘自陶星作文《孝心――做人的基本原则》

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肯定不会爱祖国、爱朋友;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能指望他对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今后,即使我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至少要做一个有爱心、懂义务、乐于奉献的人。妈妈在人世间一天,就是我为母亲尽孝的一天,只有这样,我才能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才能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苦命娘亲。

――摘自陶星作文《可怜的娘亲,儿将永远陪伴您》

这是17岁的孩子的作文!

17岁,正是花季少年需要父母遮风挡雨的年龄。而湖南省岳阳县三中高二学生陶星却承担了该由一个大人来承担的责任。他14岁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去世,留下一个患有羊角风病、只有婴儿般智力的聋哑母亲和两万元的债务。此后,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压在了他身上,这位坚强、乐观的“90后”阳光少年开始了带着母亲求学的生涯。每天中午下课,陶星都是第一个跑出教室,他要赶回学校附近的租住房,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做饭。

除了安排母亲的一日三餐,陶星还得帮母亲刷牙,帮母亲洗脚、洗衣服。因为母亲手有残疾,陶星还要给她擦洗身子。有人问:“你是大男孩了,给妈妈洗澡不太方便吧?”他的回答让人觉得有些惭愧:“开始我也有些顾虑,但现在习惯了。妈妈生了我养了我,我给她洗澡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母亲痴呆,我不替她洗,她就会很脏,这样对她身体不好。她尿湿了衣裤、被子,都是我来处理,这很正常。”

自从父亲去世后,凡是一个家长该为一个两岁孩子做的事,陶星全为母亲做了,“在家里,妈妈是孩子,我是大人。”陶星很担心她晚上睡觉踢被子和发病,每晚要催她上两次厕所。他一直与妈妈睡在一起,晚上他特别容易醒,妈妈一抽搐,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给她喂药,养成了习惯。冬天,他还怕妈妈受冻,晚上把她的双脚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

蒋 伟(湖南省岳阳三中学生):跟陶星一起生活的三天里,他的孝心、坚强和乐观完全感染了我们。当我看到他对母亲从洗衣、做饭、刷牙、洗脚,甚至上厕所、洗澡,都无微不至地照顾时,当我看到他把好吃的饭菜让给妈妈,自己吃烧糊了的饭时;当我看到他让母亲先吃排骨上的肉,自己再捡起饭桌上的骨头啃时……那种身临其境的辛酸,让我内心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双眼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湿润了。平常,似乎孝顺父母离我很遥远,也被我忽视了,在陶星面前我感到很惭愧。在陶星看来,照顾妈妈不是一项苦和累的任务,而是做儿子的本分和责任,是陶星让我仿佛瞬间长大了。

唐有(湖南省岳阳三中教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陶星的孝已经超越了“跪乳”和“反哺”的境界。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的传承,我们特别要向“90后”一代呼唤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陶星的孝心、爱心、感恩心,陶星的坚强、乐观和责任感,正是“90后”成长起来的同龄青少年所缺少的东西,在当今社会尤显宝贵!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在物欲和世俗的冲击、家庭的过度呵护下,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也导致网瘾、少年犯、追星族、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李人宙(江西省南昌三中校长):从陶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孝道,坚强、乐观、自信的生活状态,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对“90后”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榜样力量。陶星的事迹,对“90后”一代特别是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陶星的精神,是治疗“90后”问题的一剂良药。“90后”一代需要孝心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去体验生活和劳动的艰辛,学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避免“以我为中心”,实现对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第五部分:物质时代的孝道

孟郊的《慈母吟》,作为课文被我们反复背诵。而现实世界里,还有母亲为之卖血还嫌不够的儿女,真是令人惊骇。人之初,性本善。要从这里开始教起,也唯有孝道、爱心的教育真正落实了,刚才讲的现象才能停止。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自杀的消息。但是,如果这些学生有孝心,他还会走这样的路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只要心中还有父母,他就不可能会这么做,因为他会感受到他这么做,一定会让他的父母肝肠寸断。孝心不赶快提起来,类似的校园悲剧很难避免。

林则徐说,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很多人以为成绩代表一切,其实,摆在事实面前的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

学校:以人为本,百善孝为先

罗咏新(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学生):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学生要吸收到知识那太容易了,一搜索,一堆东西都出来,知识还用老师教吗?如果知识可以通过网络传授、作业利用Email交,那么有没有哪样东西是高科技无法取代的呢?有,那就是老师的德行风范。假如老师没有德行,那真比不上一个电脑、一个网络能带给我们的知识。

现在有些老师担心自己的电脑技术不提升会被时代淘汰,认为只需传授知识科技就够了。其实,德育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要德智体,而事实上只剩下智。“三好学生”也只是奖给成绩好的同学,一好百好。为人、为学、为事,为人和为事却被废掉了。课文里面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就在业的前面,应该是做人之道吧。

曾 艳(广东省广南学校德育教研室副主任):我们校长就是以孝道为核心来推行教育的,他要求全校师生都必须学习《弟子规》。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孝为百善之首;二是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是德的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一个领导者真正有德行、有智慧,那真是全体师生的福分。一个学校里面几千个学生,几千个学生孝心都种下去了,那几千个人的人生、几千个人的家庭命运就开始转变了。

师范院校传授什么最重要?传授师范生德行、孝道最重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是要做老师的,焉有老师无孝、无德,能教出学生有孝、有德的道理?教育没有侥幸,没有偶然,必须上行下效。现在这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在师范院校里却涉猎很少很少,都是讲授教学技巧,泡在那些技术主义里面。

家庭: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教

蔡礼旭(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讲师):为人父,止于慈。假如慈没有智慧,那可能会变成宠爱、溺爱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不是慈。看整个历史上留下来的这些家规、家训,都是最好的教诲。真正慈爱的父亲就是把《弟子规》承传下去。但《弟子规》不是读出来的,也不是要求出来的。教育孩子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善心,也是教育的根本。

吴康平(江西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有位年轻的妈妈,以前到婆家从不动手,从不帮忙,就等着吃而已。后来,她意识到这样会给孩子不好的榜样,到婆家后主动进了厨房,帮助婆婆洗菜。她的孩子就突然跑进来,眼睛瞪得很大:妈,你真干吗?她很坚定地说:是。孩子跑出去了,过了一会,孩子又跑进来,还是瞪着他母亲看:妈,你真的做吗?她又很坚定地说:对,今天我来做饭。孩子第三次又跑回来,还是那句话:妈,你真干吗?听到同样坚定回答后,孩子说:妈,我跟你一起洗。

韩秀英(九江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由于长期缺乏正确的人文、伦理教育,现代家庭中的不孝顺父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年轻一代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精心抚育,关怀备至,甚至溺爱怂恿,而对自己的父母却冷谈应付,不尽赡养之责,甚至打骂虐待。下一代耳濡目染,从小视为常情。父母的行为失准,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扭曲,甚至学坏,这方面的前车之鉴委实不少。

我小时侯听长辈讲了一个故事:某人嫌双目失明的老母成为自己负担,以游玩为名,用箩筐将母亲抬到山里。当他带着儿子准备离开时,儿子问为什么要将奶奶留下。明白了父亲的用心后,儿子建议将箩筐带回家。父亲不解,儿子说:“等将来你干不动活了,不是还要用这箩筐吗?”类似这样的故事,至今还在农村流传。父母的模范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杨宜音(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孝,在变与不变之间。在个体独立意识增强、物质力量非常强大的现代社会,孝的规范、孝的逻辑、孝的价值、孝的文化都会因社会变迁与人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过去封建时代的孝已不宜直接作为今天倡导的指南。《二十四孝图》,笔墨工雅,设色清丽,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经典。我们可以总结和依据新的孝道标准,选择有代表意义的事迹,编写一部全方位诠释、涵盖时代孝道的“新二十四孝”。只有把传统的孝道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才能让这种传统美德得以真正传承和发扬。

后记

恩与孝的本质都是爱,父母爱子女,所以为之付出,在外人看来是恩;子女爱父母,所以回报之,在外人看来是孝。亲子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爱字。

怎样做才真正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如何做才真正有益于父母健康长寿?父母不能用金钱来替代沟通,子女也不能用物质来代替孝心。子女需要的是父母心灵上的理解,父母需要的是子女情感上的慰藉。物质时代,反而对精神层面有更多的诉求。是感情的驱使,让我们去爱父母,就像当初他们爱我们、培养我们一样,这就是物质时代最需要的孝道。

上一篇:人工培育的风信子 下一篇:卡娜的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