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温州中小企业倒闭危机的成因分析

时间:2022-09-21 10:18:0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温州中小企业倒闭危机的成因分析

[摘要]温州中小型企业倒闭潮引起了全国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对温州中小企业的倒闭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分析倒闭的重要原因――温州企业家行为。本文认为,不解决温州企业家的素质,不解决温州企业的转型升级,温州企业倒闭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关键词]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潮,社会网络

一、温州中小企业倒闭风暴的概况

2011年出现的浙江民营企业 “倒闭潮”,以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尤为显著。“倒闭潮”的前兆是行业整体萎缩。据温州市经贸委数据显示,2011年前3个月,温州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同时,这些企业单笔订均金额比上年同期下降的占16.7%。亏损企业占四分之一还多,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1]。

2011年3月起,坊间和相关媒体相传的温州企业倒闭和企业家“跑路”的言论开始逐渐得到证实。4月中旬,这场“倒闭潮”以温州3家知名企业的倒闭正式拉开序幕:江南皮革有限公司的老板黄鹤携妻儿消失,知名餐饮企业波特曼和港上记因其共同老板严某突然失踪而被迫歇业,乐清老牌电缆企业三旗集团倒闭 [2]。6月中旬,浙江天石电子有限公司又上演倒闭风波。6月底至7月初,温州云鼎国际大酒店和温州唯一的星巴克时代店歇业。9月22日,温州眼镜龙头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林福失踪。11月5日,浙江中科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祥秀于11月15日跑路,11月21 日身负25亿元债务的温州商人池万明“消失”了近两个月,其一手创办的星宝集团基本陷于瘫痪。12月亿万德和金野鞋业老板也相继跑路,直到2012年年初温州立人教育集团以负债22亿宣告破产。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温州已有数百家企业出现破产或企业家“跑路”。另外,目前在大约36万家温州中小企业中有1/3左右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

二、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成因的外部分析

温州中小企业倒闭的成因有其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就外部原因而言,温州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浙江其他地区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非常相似。

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3071.0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8.8%,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个点;利润总额为3080.1亿元,增长9.9%,增幅比全国低15.5个点。从主营业务利润率来看,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为5.8%,比全国低0.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中列第23位。2011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4673家,同比增长23.5%,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14.6%和6%。浙江省6.6万家微小企业更是出现了总产值和利润下降的情况[3]。上述情况可以说明浙江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或者发展势头已非常令人担忧。因此,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外部原因,主要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是温州民营企业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浙江省经信委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利息净支出369.98亿元,同比增长34.4%;小企业利息净支出增长45.5%。有56%的中小企业认为贷款困难程度超过2010年 [4]。一方面,一般制造类企业利润率只有5-8%左右,另一方面,银行通常会对中小企业实行基准利率上浮30%-50%的贷款政策,贴现率提高到4%-5%,加上存款回报、搭购理财产品、支付财务中介费用等,实际贷款成本接近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4]。无奈之下,部分中小企业只有转向民间借贷。基于对民间借贷的需求增强导致民间借贷率不断上涨。为了支付高额的融资成本,许多中小企业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回报率很高房地产等行业,但正巧碰到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不景气,许多企业的资金被困在了房地产中,因此又进一步造成了资金紧缺 [5]。

其次,另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成本也是温州民营企业倒闭的重要原因。一份起草于2011年6月15日的调研报告指出,2011年一季度企业购进原材料的价格和产品的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0.1%和6.4%。其次,全省多数中小企业工资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监测数据表明,浙江省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长25%,有87.5%的企业用工成本明显上升 [5]。尽管工资上涨,但依旧存在劳动用工短缺的问题。温州市调查的855家企业中,有74.5%的企业表示用工缺乏,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近几年浙江物价水平高涨,生活成本快速上升,使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宁愿选择留在老家工作,为了留住和吸引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只能提薪。受调查的温州企业中,近九成企业普遍工资上涨,其中近六成企业比上年同期上涨10%左右。

另外,近几年国家对企业环保节能要求愈来愈高,这也或多或少给企业带来压力和成本。 “电荒”同样困扰着众多企业,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期,用电问题更为突出。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无疑是重大打击,同时在无形之间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和用工成本。

最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持续的国际市场萎缩也给浙江民营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企业长期习惯出口,而一下子不适应内销;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内销市场对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当然,我国近年来,行业垄断加剧所形成挤压效应也是导致浙江民营中小企业生存困境的重要因素。

三、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成因的内部分析

从企业内部而言,温州中小企业倒闭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转型”慢,二是企业投资方向出现错误,三是企业发展战略出现问题。

此次“倒闭潮”与“转型”慢密不可分。温州36万家企业中99%是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几家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6]。大部分企业,要不一直从事低附加值过剩产业的生产,要不直接进入获利高的附加产业(如房地产等),大部分企业对于转型或升级的耐性、信心和决心普遍不足。最近一年倒闭和企业家“跑路”的企业中,大大小小的制鞋企业至少有半百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兴起,温州企业家就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市场,超过半数的温州企业涉及房地产。曾经让温州引以为傲的打火机行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4000多家,到现在不到100家,而其中70%的企业都将重心转到了房地产或是矿产等其他获利快的行业中[5]。做服装的现在卖房子、做电器的也在卖房子,包括康奈、奥康、报喜鸟、庄吉、乔顿、法派、高邦、德力西、人民电器……“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排行榜中,与房地产沾边的企业高达50多家。在2009年,全国70大城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前七大城市中,仅浙江就占据了三席,分别为宁波、温州和杭州[6]。

许多企业盲目追求规模而导致战略失败,比如温州波特曼的倒闭很大程度是由于快速扩张而造成的,2006年,最辉煌的时候。门店以每年增加一家的速度扩张,这一年,他在市区共拥有5家波特曼咖啡厅。

四、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成因的企业家行为分析: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温州企业家的成长、投资行为和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受到其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网络作为一种契约,可以是经济上的或法律上的,亦可以是基于情感因素(如血缘、地缘、亲缘、业缘等)的契约[7]。社会网络分析显示现实社会的经济交换有三种形式:互惠、再分配和市场交换。其中,互惠是以血缘或宗族关系为基础的[8]。

社会网络是温州企业发展的最初重要条件之一。温州36万家企业中99%是中小企业,企业家几乎都是草根出身。他们早期没有大量的资金进行创业,基于信任关系,将身边的亲朋好友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了小型的家庭作坊。基于企业之间的血缘、地缘、亲缘等关系,“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乡”的模式也快速复制、扩散,从而形成了温州早期的企业社会网络。从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来看,创业初期,集体脱贫是他们根本目标。随着企业发展,家庭作坊的成员现变成了企业高管,而后这种裙带关系日益庞大和复杂。因此,企业之间、各个企业家之间、企业内部高管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每个企业家的投资行为和企业发展的路径起着重要的影响。人情(社会网络)既为早期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也为后来的“倒闭潮”埋下了伏笔。

温州早期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实体经济的衰退、虚拟化以及国家经济垄断(计划)化的加剧,导致制造业整体利润率的不断下降。这就使得企业家把目光投向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房地产、股市、矿业等。但为什么会造成大量温州企业家的“集体行为”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家文化程度低下所形成的从众行为,二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社会网络起到了一个正强化的效应。据统计,温州现有企业家中大约60%是初中生及以下,30%是高中生,大专以上最多占10%[9]。在《温州人》杂志进行的调查中,有这样的一道问题:温州老板如果失败,原因是什么?5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原因是企业家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以及观念偏低,4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是“经营管理能力和投资决策能力”不足;另有4%左右的受访者则认为是“任人唯亲”[9]。企业家和家族其他成员文化水平的低下以及企业内部裙带关系,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缺乏理性思考,而社会网络恰恰加剧了感性思考和从众行为的替代效应,导致大量投资的盲目性,而恰恰碰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给众多企业致命的打击。

由此可见,社会网络对于温州企业早期的创业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但同时也现今成为导致企业深陷“倒闭潮”的基本原因。如果将倒闭用B表示,成长用G表示,社会网络用S表示,上述关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因素用e和i表示,那么将上述的思想用数学函数来表示,就是。这个公式可以部分解释社会网络(S)为什么是早期温州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现在大量倒闭的主要因素的原因,即社会网络(S)在温州不同的发展时期起到截然不同(正、负)的乘数效应。

五、结论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三种重要的力量:区域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以及特定的社会网络,其中,社会网络起到了一个“乘数”效应。浙江所有企业都面临相当严峻的外部环境,另外浙江众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并不优秀,但是企业“倒闭潮”为何集中出现在温州(部分台州)地区?究其原因还是在温州特定的社会网络出现了巨大的漏洞。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要想众多的温州中小企业真正摆脱现有的困境,除了改变诸如融资渠道等外部环境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企业家以及企业高管的素养和能力,改善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量引进非温州籍科技和管理人才,营造区域新的经营文化。据统计,56.5%的温州家族企业5年内将实现代际传承 [10],利用未来几年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高峰,创造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温州企业的“二次创业”。

参考文献

[1]财经网.浙江广东等地大量中小企业出现倒闭[EB/OL].

,2012-02-20.

[2]程桔华.危机中的民营中小企业:三荒两高如何应对[EB/OL].

,2012-03-10.

[4]刘华.浙江民企再现倒闭危机,民间借贷崩盘风险隐现[EB/OL].

,2012-03-06.

[10]魏晋童.基于RBV的温州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J].企业发展,2011(6):23-24.

作者简介:

倪嘉君(1989-),女,浙江余杭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学生。

郑健壮(1965-),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院长助理(学术委员会主任)、工商管理系主任,主要从事产业集群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郑雯妤(1993-),女,浙江宁波人,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学生。

上一篇:荐股软件打着“包赚”的大旗忽悠 下一篇:建信基金总经理孙志晨:不惧“七年之痒”